原標題:
最近幾年,球鞋收藏的話題逐漸火熱,一些球鞋交易平臺也應運而生。不過,這也催生出了一種新的市場現象,那就是——“炒鞋”。一些千余元的限量版球鞋,甚至會被炒到上萬元。“炒鞋”江湖究竟有多瘋狂呢?“炒鞋”真的能夠成為賺錢的手段和金融工具嗎?
球鞋價格大起大落 “資本遊戲”風險高
為了一款球鞋,排長隊、花重金。那麼,在這樣一股“炒鞋”熱的風潮背後,是怎樣的一群人在參與其中呢?他們又是通過什麼渠道來交易的呢?
方一鳴是上海的一名上班族,從去年開始囤鞋,今年6月份以來,由於價格瘋漲,他也進入了出貨的高峰期。方一鳴告訴記者,一些球鞋交易平臺上還推出了寄賣服務,鞋寄存在平臺的倉庫裏,買家不用拿到實物,就可以把鞋轉賣給其他人。在北京的唐女士,進入“炒鞋”圈以後,前前後後一共投資了六七十萬元,雖然有所盈利,但其中的風險也不小。
在某球鞋交易平臺,幾款熱門球鞋的價格最近都出現了回落,一款球鞋從曾經的1.3萬元跌至6000元左右。而一款9月1日發售的新鞋,也從4000多元跌回了原價1000多元。
一雙鞋,剛剛買入,轉手就能加價幾千塊賣出;官網標價千余元,倒手幾次價格就能翻到幾萬;有人甚至聲稱自己靠“炒鞋”月入十幾萬……一段時間以來,“炒鞋”不斷升溫,日漸火爆,引發多家媒體關注,並紛紛提示風險。10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還以《警惕“炒鞋”熱潮 防範金融風險》為主題發文示警,指出:近期,國內球鞋轉賣出現了“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各義務機構應高度關注,採取有效措施切實防範此類風險。
“炒鞋” 市場有多亂?
郭麗岩:“炒鞋”平臺助推價格暴漲暴跌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郭麗岩表示,鞋的本質是消費品,即便限量版也是建立在使用價值上,現在這麼大的價差,跟“炒鞋”平臺助長價格暴漲暴跌關係很大。“炒鞋”平臺的交易量脫離了實物消費量的規模,暴漲非常之快;另外平臺還出了很多指數。指數是什麼?是引起消費者信心變化很重要的因素,指數一直在漲,你預期它漲,你就會有預期恐慌的行為,要買、要囤。除了交易平臺,還有一些網紅平臺,向消費者傳遞一種信號:這個東西稀缺,不一樣,適合你擁有,使得現在的潮流文化在平臺的加持之下,助推了虛擬交易的氾濫。最重要一點,這些平臺都成為了資本圍獵和加持的對象,放大了價格的波幅,這個時候,鞋已非鞋,鞋已經超過了它原來穿的屬性。
岳屾山:“炒鞋”或涉嫌多項違法
北京市岳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岳屾山表示,現在明顯不是投資行為,而應該屬於投機行為了,這裡面涉及到一些法律問題。比如定價,雖然是市場行為,但如果有人故意捏造,或者散佈消息哄抬物價,就屬於違法行為。一千多的鞋炒到三萬多一雙,如果買的是假鞋,這可能就涉及詐騙。還有,交易不用拿到實物鞋,而是以鞋為標的進行炒作,這就很可能涉及金融違規,甚至是金融市場的非法集資行為。比如有一些平臺,聲稱有這些鞋,你可以到這裡存點錢,平臺幫你投資,可能有多少倍的回報,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吸收資金,一旦鞋的價格下來之後,很可能就無法兌付,出現金融風險。
“炒鞋” 風險有多大?
郭麗岩:過度金融化 嚴重脫離商品屬性
郭麗岩認為,看起來是消費領域的事,卻驚動了金融部門,顯然當前“炒鞋”市場過度金融化的傾向是明顯的,已經嚴重脫離應有的商品屬性。一是這個市場的一些交易行為,類似證券化的交易行為,包括它的價格形成機制跟期貨類似;二是這個過程中有明顯加杠桿的行為,也就是推出變形的各類消費貸,一些盲目的消費者很容易踩坑,這也是風險傳播的一個渠道;還有重要的一點,交易規模較大的平臺,存在資金鏈斷裂、不穩定、跑路、爆雷的可能,就會使得這些風險在一個鏈條上發生傳導。
岳屾山:誰都可能成為擊鼓傳花的接盤俠
岳屾山認為,很多參與“炒鞋”的人可能都只是看到誰“炒鞋”掙著錢了,他沒看到賠錢的。其實“炒鞋”也好,或者炒其他標的物也好,真的就是一個擊鼓傳花的過程。只要參與這個遊戲,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擊鼓傳花的接盤人,到你手裏沒人接盤,付出代價的就是你自己。加上在這種遊戲中常見的加杠桿,損失可能會大到令人無法承擔。
郭麗岩:營造健康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理財觀
郭麗岩表示,捲入“炒鞋”的人群中涉及為數不少的90後、95後,甚至是00後,在走向社會的過程中,他們樹立什麼樣的消費觀和理財觀,對社會未來至關重要。我們有義務幫助他們認識到,不勞而獲、一夜暴富,既不理性,也不正常。即便為了消費升級,但鞋終歸還是用來穿的,作為消費者要守住這個理性底線;生産者同樣有生産者的社會責任,包括平臺也有平臺的責任,共同營造和維護健康的消費環境,這樣價格形成才會更加理性。
岳屾山:資本利用暴富心理“割韭菜”
岳屾山表示,如果往前追溯,國內外一直不乏各種爆炒的案例:荷蘭鬱金香熱,國內上世紀80年代君子蘭熱,包括後來的普洱茶、藏獒、紅酒等等,最後幾乎無一例外泡沫破滅,價格暴跌,最後讓資本割了“韭菜”。“炒鞋”也一樣,如果資本不參與,誰知道“炒鞋”?可能説只是愛好者之間很小的群體行為。所以一方面,暴富心理要不得;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資本的放大效應,不然,即便不是鞋,也可能會有其他標的物被爆炒。(資料來源:央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