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每個人,都渴望放飛夢想。
從放下農具的個體戶到辭去公職的下海者,
從自主擇業的新生代到回國創業的海歸派,
40年間,追夢的人們,為社會創造著財富。
從小到大、由弱變強,
今天,中國的民營企業已達2700多萬家,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長安何處在,只在馬蹄下。
奮進的人們,依然在為夢想打拼!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的《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十八集大型電視紀錄片12月2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20:00檔每天播出兩集,次日晚間21:18央視財經頻道重播一集。
今晚紀錄片將播出第五集《血,總是熱的》、第六集《愛拼才會贏》。
第六集《愛拼才會贏》
聚焦非公經濟的誕生和發展。通過中國第一批個體戶、中國第一位私營企業主、劉永好的“新希望”、李書福的造車夢等故事,講述從允許非公經濟主體參與社會財富創造,到給予他們平等的市場機會,從確立市場地位到參與改革頂層設計,國家一步步以政策、法規、制度等方式,肯定非公經濟主體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大軍中的重要力量。非公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今天的他們,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第六集部分精彩片段
帶你先睹為快!
章華妹:中國個體戶第一人
小小的門臉,每天近1萬元的營業額,這是40年前的章華妹,做夢都不敢想的。
不過,改革開放之前,即便是倒騰針頭線腦,也是不允許的。那個年代,只允許國營和集體企業做生意。
這張編號10101的營業執照,是為個體戶發放的第一張“準生證”。這讓當時只有19歲的章華妹,成了改革開放後第一個個體戶。
1979年,國家決定恢復發展個體經濟,允許像章華妹這樣有城市戶口的閒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個體勞動。
這一決定,在當年可謂石破天驚。改革的突破立竿見影,全國大約有10多萬人加入到個體戶的行列。
馮愛倩:義烏最早擺攤的小商販
然而,個體經濟的放開,也並非一馬平川。
馮愛倩,義烏最早擺攤的小商販。當城市的個體戶們拿到營業執照的時候,在農村,因為沒有政策,馮愛倩這些人還得偷偷摸摸。被抓住,還是會以“投機倒把”論處。
正是馮愛倩與縣委書記謝高華的那次爭吵,讓義烏縣委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開放小商品市場。義烏先於全國,撕開了一道市場的口子。
就在義烏放開小商品市場後不久,1982年9月,國家宣佈放開小商品價格,這無疑又為民營經濟發展解開了又一道繩索。
馮愛倩這些人,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搞經營了。從街巷起步,以一張張的小門臉為舞臺,個體戶們,用汗水揮灑著人生。
到2017年年底,全國個體工商戶已達6500多萬戶。今天,每四個中國人當中,就有一個在從事個體或私營經濟。
愛拼才會贏 民營企業闖“禁區”
2010年,國務院頒布“新36條”,再次放寬民間資本準入門檻。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此後,混改不斷提速。
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石油、電信、航空、核電,在這些關係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領域,今天,越來越多的民企和國企攜手並肩,一同鍛造著國家脊梁。
今天,在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領域,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不分彼此,共同為建設國家攜手同行。
今天的中國,個體和私營企業已經佔到市場主體總數的94.9%,他們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産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新增就業。這是屬於改革開放的傳奇。
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是40年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更是夯實高質量發展和民族振興的經濟之基。
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製作的《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十八集大型電視紀錄片12月2日起在央視綜合頻道20:00檔播出,每天播出兩集,次日晚間21:18央視財經頻道重播一集。今晚,紀錄片將播出第五集、第六集,敬請關注!
責編:陳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