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糖尿病自我管理 從診斷到治療 生活方式干預很重要

健康 來源:央廣網 2019年07月02日 10:4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導語: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更有大量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這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不過糖尿病這一類慢性病的有效治療和控制,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患者的自律和自我健康管理。戰略支援部隊特色醫學中心糖尿病中心主任醫師許樟榮教授為您解讀。 

  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哪個指標更準確?

  首先,在沒有藥物干預的情況下,血糖受損的敏感指標是餐後血糖。餐後血糖是負荷量,如果患者有一定的胰島功能,空腹血糖可以維持正常,但進食後胰島功能相對不足就會導致餐後血糖升高。一般來説糖尿病最先表現為餐後血糖高,久而久之胰島功能逐漸下降,空腹血糖隨之會升高。換句話説有些患者空腹血糖正常時餐後血糖可能已經升高了,所以如果只查空腹血糖來確診的話就會存在漏診的情況。其次是危害性。理論上,無論是空腹血糖高還是餐後血糖高對人體影響都很大,都表明患者胰島功能本身是受損的,都會加重代謝異常以及加快動脈硬化進程,使心腦血管事件、下肢血管病變、眼底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等各種並發癥概率增加。總之,空腹血糖升高具有特異性,餐後血糖升高具有敏感性,血糖控制時二者均要兼顧。

  這些患者應格外注意餐後血糖

  存在以下危險因素的患者都應加測餐後血糖,以免漏診。

  1.年齡大於40歲;

  2.超重或肥胖的患者;

  3.合併特殊情況時如血脂異常、脂肪肝、高尿酸血症、服用激素類等特殊藥物;

  4.有分娩巨大兒史;

  5.有血糖異常既往史;

  6.久坐的腦力勞動者;

  7.有糖尿病家族史。

  以上都是糖尿病發生的危險因素,這部分患者除了需要檢查空腹血糖外還需要檢查餐後血糖。

  生活方式調整是治療的基礎和前提,藥物治療是必要手段

  需要強調的是糖尿病的一級預防即預防糖尿病的發生。當被告知存在糖耐量減低(餐後血糖大於7.8mmol/L但小于11.1mmol/L)或空腹血糖受損(空腹血糖大於6.1mmol/L但小于7mmol/L)等糖尿病前期時不要驚慌,血糖越接近下線,生活方式的干預就越有可能有效;反之,血糖越接近上線,即越是接近診斷為糖尿病的數值,越有可能發展為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預效果不佳時加用藥物;部分患者由於工作緊張等導致生活方式干預難以實施,此時藥物干預也是很有必要的。

  不論是糖尿病前期還是已經診斷糖尿病,首先主張生活方式干預,這是治療的基礎。部分早期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併高血壓、高血脂、肥胖者,生活方式干預尤其重要,部分患者甚至可以不用藥物治療,還有部分患者只需要少量的藥物治療。即使服用少量藥物也不要擔心,藥物發生副作用的概率很低,但是高血糖肯定會對機體帶來影響,所以這時的用藥是非常必要的,隨著年齡的增長,藥物使用上應越精簡。

  總之,我們要保持健康的心態、合理的態度,與醫生一起個體化處理、科學化對待糖尿病。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相關閱讀 糖尿病前期 | 診斷
我要糾錯編輯:劉登亮 責任編輯:張福偉
重點推薦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