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傳統醫學病證 首次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

健康 來源:科技日報 2019年06月08日 10:0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日前,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七十二屆世界衛生大會傳來好消息。會議審議通過《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於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外感病等中醫病證名稱,成為國際疾病“通用語言”。

  “這是世衛組織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組歷時10年努力的成果,體現了世界對中醫藥的認可。”項目主要負責人、上海中醫藥大學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與評價中心主任、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傳統中醫科主任竇丹波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説。

  傳統醫學病證,為何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被納入之後,影響幾何?中醫藥在國際化過程中有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就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打破傳統醫學“信息孤島”

  國際疾病分類(ICD)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制定頒布的國際統一的疾病分類標準,它根據疾病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和解剖位置等特性,將疾病分門別類,使其成為一個有序的組合,並以編碼的形式來表示其系統性。

  “國際疾病分類使得疾病名稱標準化、數字化,從而成為醫療、行政管理以及醫療經費控制的重要依據。”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張懷瓊説。

  作為權威的國際標準,ICD是各國政府在醫療、管理、教學和科研及制定政策中關於疾病分類的規範性標準,是衛生健康領域國際間進行交流的基礎標準之一,更是世衛組織對全球衛生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評價以及進行國家和國際間統計的通用標準。一些國際會議文章、雜誌在涉及疾病的診斷時,要求提供疾病的國際編碼,甚至病人轉診時醫院提供的病歷摘要也被要求填寫ICD的疾病編碼。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表示,傳統醫學一直缺少具有國際標準化的統計口徑,導致傳統醫藥的相關服務信息、資源狀況等處於“信息孤島”狀態。

  竇丹波也認為,ICD第十一次修訂之前,傳統醫學一直未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框架內,缺少具有國際標準化的統計口徑,這不僅阻礙了傳統醫藥在全球的推廣,也使國際疾病分類系統缺失了傳統醫藥的衛生統計信息。傳統醫藥被納入世衛組織國際疾病分類將改變這一格局。

  “此次事件,標誌著中醫藥在現代醫學疾病分類系統中將佔有一席之地,這是中醫藥療效和安全性證據被接受的前提,也是中醫藥被世界接受的基礎。”張伯禮説,此次里程碑式成果,使中醫藥在臨床、科研、教育、管理、保險等領域擁有國際標準化語言的“通行證”,對推動中醫藥國際化步伐具有劃時代意義。

  國際化之路並非坦途

  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讓其走向世界,也一直是中醫藥從業者努力的方向。

  張伯禮介紹,事實上,從2000多年前的張騫通西域開始,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渠道就打開了,中醫藥是其中重要的交流內容。近年來,我國對中醫藥國際化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不斷推進。尤其是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後,對於中醫藥國際化來説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希望多了解中醫藥,希望中醫藥給他們帶來活力。“我們要主動走出去,讓人家知道、了解認識中醫藥。”張伯禮説。

  為推動中醫藥更好走出去,2009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委託上海市中醫藥發展辦公室(現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承擔相關項目管理,由上海中醫藥大學成立傳統醫學國際疾病分類研究與服務評價中心,承擔項目日常工作。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工作量龐大,此外還有文化背景的差異、獲取不同學術界的認同;標準制定與認同等。”張伯禮介紹,10年的時間,中國專家組完成中醫病證國標英譯8萬餘字;完成2次術語審評工作,摘取術語條目1400余條,收集整理專家意見4928條,篩選後得到術語近600條,根據國標等參考資料給出中英文定義;完成項目各版本指南、手冊的漢譯工作10萬餘字;同時,翻譯471條病證條目及其定義近3萬字。

  竇丹波也表示,在名詞術語方面,由於工作語言是英語,所以專業術語翻譯困難很大,有國內國際各種版本歧義、拼音使用範圍等。如陰陽等傳統名稱已經進入西方主流詞典的概念比較統一,但其他一些中醫專業名詞翻譯如臟腑、經絡等,確定每一個詞的翻譯定義都費時費力,都有太多的討論、爭執。

  “在確定首個入選ICD體系的傳統醫學時,中國的中醫藥曾面臨其他傳統醫學的激烈競爭。”張伯禮説,在確定研究方案時,中國、韓國和日本等國都提出了研究方案,鋻於中國的方案最符合中醫藥臨床和理論體系,兼顧了韓日等國家傳統醫學內容,且基於已有的中醫藥國內標準及全國中醫醫院監測中心等前期工作基礎,在競爭中得以勝出,各國最終討論一致同意,按照我國提出的ICD-11傳統醫學部分研究方案開展研究。

  最終,新制定的ICD-11傳統醫學章節充分體現了以中醫理論為主導的病證分類體系的基本特點,同時,包容了日、韓傳統醫學內容,獲得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專家認可,最終得到世界衛生組織採納,實現了既保持中醫特色,又符合國際需要的目標。

  促使中醫藥與國際主流醫學接軌

  近百年來,中醫藥地位逐漸讓位於國際主流醫學,中醫藥人士痛惜如此寶貴的財富從此蒙塵。“患者們希望早些獲得有效的治療,而我們也希望傳統醫學經驗能被國際認可。可惜沒有一座橋梁,把中醫藥與國際標準銜接起來。我國專家奮鬥十餘年,終於把中醫藥納入了國際主流醫學這一分類體系,這是我國政府與中醫專家歷經十餘年持續努力所取得的寶貴成果。”張伯禮説。

  有專家表示,ICD-11的正式發佈有助於我國建立與國際標準相銜接、且體現我國中醫藥衛生服務信息的統計網絡,從統計分析的角度彰顯我國中醫藥服務在人類健康服務中的能力和地位,有利於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中醫藥與世界各國醫療衛生體系融合發展,為世界各國認識中醫藥、了解中醫藥、使用中醫藥奠定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極為深遠的歷史意義。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計劃將於2022年1月1日起生效,傳統醫學為國際社會普遍接受還需更長時間。張伯禮認為,中醫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診療方法,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將是個漸進的過程,不會一蹴而就。儘管中醫藥等傳統醫學已經被納入《國際疾病分類》,但在其中所佔比例還很小,有待不斷完善、擴充。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相關閱讀 傳統醫學 | 病證
我要糾錯編輯:劉登亮 責任編輯:張福偉
重點推薦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