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輕鬆治感冒 關鍵在於學辨證選對藥

健康 來源:央視網 2018年12月17日 15:1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寒風凜冽,感冒患者越來越多,不少患者選擇使用各種中成藥對抗感冒。但是為什麼對於有些患者來説,服藥的效果並不理想?在面對各種感冒藥物的時候,您知道是該“驅寒”還是“清熱”嗎?

從中醫角度看,治療感冒要進行辨證,藥一定不要亂吃。那麼小小的感冒,究竟藏著什麼玄機呢?

中醫認為感冒是人體感受了“外邪”。中醫所講的外邪,是“風、寒、暑、濕、燥、火”,就是我們説的“六淫”——自然界中本來就有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氣”,就像四季一樣平常,為什麼突然變成了“六淫邪氣”呢?都是“過度”壞的事。

舉個例子,颳風是正常的,但如果風特別大,體弱的人、老人和孩子就很容易感冒、咳嗽,這時候“風寒”就成了主要的病因:惡寒、發熱、頭痛、身體酸痛、流清鼻涕、打噴嚏,但一般發熱比較輕、怕冷比較明顯,而且嗓子一般不疼、不紅腫,汗不多或者無汗,看看舌頭,舌苔是偏白色的——出現這些感冒症狀,那麼基本可以確定是“風寒感冒”。中醫的辨證就是“風寒束表”,治法是“發汗解表”,感冒清熱沖劑、風寒感冒顆粒、感冒軟膠囊這些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有風寒,就會有風熱。夏天天氣比較熱的時候,經常會出現發熱、咽痛、口乾、不怕冷或者輕微怕冷、出汗多、流黃鼻涕,這時候往往嗓子是紅腫的,舌苔發黃,小便也是黃的,這時候金花清感顆粒、銀翹解毒片、金蓮清熱顆粒、藍芩口服液、清熱解毒軟膠囊、金蓮花膠囊等等,就可以用了。

其實風寒和風熱很容易區別,無非就是有沒有怕冷、有沒有咽痛、舌苔顏色不同,當然脈象也會不同,不過對於非中醫人士,脈象不作深究。

還有一類感冒,我們習慣叫做“胃腸型感冒”,多半發生在夏季,天氣炎熱、濕氣很重,吹空調又受了風寒,既有“風寒”來襲,又有“濕邪”作怪——“濕邪”有它獨特的症狀,比如身體沉重,頭昏沉,流濁涕,口中黏膩,噁心,食欲差,大便稀或者粘滯不爽,舌苔是膩的。有了這些證據,“藿香正氣水”往往是對症的選擇。

這是中醫角度最常見的三種感冒,抓住主要症狀就很容易分辨。當然臨床上感冒變化很快,一開始是風寒,有可能過了幾天就變成了風熱,那麼用藥就要隨之變化;有時候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病情多變,如果中成藥使用不當,還是很容易出問題的,如果不確定的話,還是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大夫,中成藥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用湯藥治療。

對於普通人來説,學習一點簡單的辨證、用藥常識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家裏常用的生薑、大蔥等看起來不起眼的食材,都是寶貝:風寒感冒了,切幾片生薑外加一根蔥白煮水,喝上一碗發發汗,沒準兒第二天就有效果。

什麼叫“辯證”

沒有學過中醫的朋友,對“辨證”一詞總是有諸多的疑惑。證,是中醫獨有的概念,可以認為是一組症狀的集合,也可以認為是從一組症狀中提取出來的核心要素,它和“症”有著本質的不同,“證”一定是要經過醫生的思維加工處理過的,就像解數學題一樣,腦子裏一定要有個公式或者模板才行,這個思維加工的過程就是“辨”,醫生是在心裏去思考患者的“證”。

“證”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在動態變化著,患者服用了中藥之後,病情在不斷變化著,證也在變化著,原來的藥物有可能就不對症了,需要隨時調整。這就是為什麼中醫要定期調方子的原因,這也是重新辨證的過程。

中醫治病遵循  “理、法、方、藥”這四個層次,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收集疾病的大部分信息,經過辨證確定疾病的主要機理。有了機理,就有了相應的治法;有了治法,就有了相應的方劑,自然就可以開出對應的中藥來。中醫治病的關鍵在於“辨證”,確定疾病的機理是第一步。(北京天壇醫院供稿)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相關閱讀 感冒 | 辯證
我要糾錯編輯:鄒楊 責任編輯:張福偉
重點推薦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