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神秘的“術中喚醒”是如何練成的?

健康 來源:央視網 2018年08月24日 13:1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這張圖片是兔子”……8月17日上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的手術室裏傳出陣陣對話聲。這是當天一名腦部腫瘤患者的手術中,神經外科、麻醉科的專家聯手進行“術中喚醒”的一幕。

  何為“術中喚醒”?為什麼要進行“術中喚醒”?讓患者在清醒狀態下進行手術是如何實現的?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天壇醫院手術室。

  主刀的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十二病區副主任周大彪介紹,患者是一名青年男性,3個月前突然暈倒,伴有雙上肢僵直並不自主地聽到奇怪聲音,磁共振檢查發現,患者右側顳葉有佔位病變。“一些病變位於重要功能區,手術可能會損傷語言、運動、視覺功能區,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功能障礙。對於這樣的患者,符合適應證而沒有禁忌證的,我們就要考慮施行喚醒手術,也就是説在切除腫瘤前將患者從麻醉狀態喚醒,進行腦重要功能區及皮質下聯絡進行定位,在不損傷重要腦組織的情況下進行腫瘤切除。”

  8時30分許,患者被推入手術室,在麻醉醫生的嚴密監測和精細準備下,患者進入全身麻醉狀態,手術團隊立即進行神經導航定位、手術開始。

  手術暴露大腦皮層後,麻醉醫生開始調整麻醉藥物劑量,20分鐘後患者從全身麻醉的沉睡中醒來。

  10時許,手術室裏響起對話。“有什麼不舒服嗎?”“沒有,非常好。”“現在是什麼季節?”“夏季。”“幾月份?”“八月。”“100減7等於多少?”“93。”被單覆蓋下的患者聲音清晰穩定。醫生用微弱電流刺激患者裸露的大腦皮層,患者的手指、嘴角先後出現麻木的感覺。

  “通過神經導航定位、神經電生理監測,我們會找到患者大腦的功能區,選擇合適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避開這些功能區的同時盡可能切除腫瘤。”周大彪説。

  在醫生的引導下,患者朗讀詩歌、看圖説話,完成一系列配合動作,醫生們緊鑼密鼓地進行操作,經過幾小時的努力,腫瘤被切除,麻醉醫生再次加大麻醉藥物劑量,患者沉沉睡去。

  “我們的神經外科手術目標是最大化切除病灶的同時最小程度損傷神經功能,所以才有了‘術中喚醒’技術。”天壇醫院麻醉科主任韓如泉介紹,對於麻醉醫生來説,“術中喚醒”也是一種挑戰。

  “麻醉醫生一方面要保證患者的安全和無痛,手術中患者要從麻醉狀態下清醒,再從清醒到麻醉,在清醒的過程中要消除患者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才能保證測試順利完成。”麻醉醫生還要通過技術手段,讓患者在手術後不遺留心理創傷。

  另一方面,麻醉醫生還必須具備處理突發複雜情況的能力,以確保整個過程患者的安全。

  韓如泉告訴記者,一名剛畢業的麻醉醫生要從常規麻醉學起,逐步在帶教老師帶領下學習喚醒麻醉,經過嚴格的培訓後後,才有可能獨立完成喚醒麻醉,這還需要這名醫生有較強的悟性。“從一名主治醫師到能夠獨立操作喚醒麻醉,至少需要三五年的嚴格的專業訓練。”

  對於神經外科醫生來説,完成這樣的手術同樣需要極高的技術。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醫生王引言用一顆葡萄為記者展示神經外科醫生的技術是如何訓練出來的。

  一顆小小的葡萄放在顯微鏡下,王引言輕輕地、一刀一刀地將葡萄表面切開,再慢慢地將葡萄皮與葡萄肉分開。

  “現在主要是模擬術中的顯微操作,葡萄皮很薄,與大腦中的一些膜性結構比較類似,剪開再縫上的過程,模擬在顯微鏡下,在非常薄的組織條件下縫合血管和其他組織。”王引言説,這是神經外科醫生的基本訓練。

  王引言告訴記者,將葡萄皮和肉分離,模擬的是手術中剝離腫瘤和正常組織。“實際腫瘤和腦組織間隙比較緊,比剝葡萄皮更難一些。我們訓練得越多、剝離得越乾淨,在實際手術中就越能完整地切除腫瘤、保護患者的腦組織。”

  “剛開始的時候手會抖,配合顯微鏡會覺得不適應,但神外醫生的手的穩定性和操作的熟練性非常重要,只能通過不間斷的訓練,適應器械、保證手的穩定。”對於神經外科醫生來説,類似的訓練要持續整個職業生涯。

  交談間,薄薄的葡萄皮已經被剝離開,王引言隨後用細如髮絲的針線,將葡萄皮縫合起來。尖利而纖細的鋼針、薄如蟬翼的葡萄皮,每次動作都讓人禁不住擔心葡萄皮會爛掉。順利地縫合完畢後王引言告訴記者,他們平時甚至會故意選擇一些難度更高的訓練挑戰自己。

  當記者問到他為何採取這種“自虐”的方式時,王引言説:“我們手術中的1毫米甚至十分之一毫米都非常重要。人的大腦的精細程度比想象更高,一根頭髮絲一樣細的神經都有重要的功能,一旦操作中損傷,可能會給患者造成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面對的每一個患者並不是一個人,背後是一個或幾個家庭,可以説我們的每一個動作都是非常關鍵,都關乎一家人甚至幾家人的幸福,這就要求我們平時訓練必須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

  無論是麻醉醫生,還是神外醫生,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從王忠誠院士以來,一代代“天壇人”身上“醫德高尚、精益求精、嚴謹求實、勤儉廉潔”的“天壇醫院精神”。(北京天壇醫院供稿)

我要糾錯編輯:鄒楊 責任編輯:張福偉
重點推薦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