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肝癌“身份指紋”有望破譯

健康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7年10月31日 09:2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癌症的早期發現對於治療效果意義重大,但就“癌中之王”肝癌來説,早期診斷卻一直是全球專家面臨的難題。本月上旬,國際學術雜誌《自然—材料》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引起了國內外關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醫院院長徐瑞華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張康一同帶領的中美科學家團隊研究發現,通過檢測少量血液中循環腫瘤DNA(ctDNA)特定位點甲基化水平,可對肝癌進行早期診斷和療效以及預後預測。

  根據這一最新科研成果研發的肝癌診斷試劑盒,目前已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小批量生産出來,待結果恒定,即可在該院公開招募患者使用。與原來常規的甲胎蛋白檢測相比,新檢測手段可將肝癌的早期漏診率降低一半以上,促進肝癌的早發現早診治。

  傳統手段多“漏網之魚”

  肝癌起病隱匿,患者一旦出現臨床症狀,病情往往已經處於中晚期而失去根治性治療的機會。“一直以來,醫生們都在血液中尋找合適的肝癌早期診斷標誌物。”研究團隊成員、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肝膽科副主任醫師韋瑋介紹,早期獲得診斷的患者經過有效治療,5年生存率可達到50%以上。現有的肝癌標誌物甲胎蛋白(AFP)雖然在部分患者血液中可檢測到明顯的升高,但是其敏感性只有60%左右,這就意味著如果僅依賴AFP作為早期診斷的標誌物,100個患者中將有40個會漏診。

  查肝癌僅需抽幾毫升血

  有沒有更好的早期診斷方法呢?徐瑞華將研究重點鎖定在一種叫循環腫瘤DNA的東西上。“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一旦肌體部位出現癌變,會有少量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由於其攜帶有與原發腫瘤相一致的甲基化改變,理論上,通過測定它的甲基化譜,就可對腫瘤進行診斷。”

  最難的是,循環腫瘤DNA在血液中的含量極微,每毫升血中僅有約20納克,相當於一滴水的一億分之一,並且混雜在更大量的正常游離DNA背景中,在這麼微量的循環腫瘤DNA中檢測單個鹼基的甲基化水平,好比在機場和火車站的數百萬人流中找到個別犯罪分子,難度很大。

  中美科學家團隊先後攻克了穩定提取微量循環腫瘤DNA等一個個技術壁壘,終於從40多萬個候選位點中分別尋找到10個早期診斷和療效相關以及8個預後相關的位點,破獲了肝癌的“身份指紋”,讓即使是很早期的肝癌病灶也無所遁形。

  在對總共1098例肝癌患者和835例健康人的實驗中發現,這10個早期診斷位點的甲基化水平顯示出高達84.8%的診斷敏感性和93.1%的特異性。“利用這一方法,肝癌患者的漏診率將低於20%,比甲胎蛋白降低一半以上。早期肝癌患者及時確診以後,將更有機會接受根治性治療,其預後將有極大改善;還能準確地預測腫瘤的分期、療效和復發。”徐瑞華説。

  韋瑋透露,目前肝癌循環腫瘤DNA甲基化診斷試劑盒的研發已經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眼下正進行前期的機器測試和結果分析,預計下月初即可開放應用。新方法簡便快速,僅需抽取幾毫升的血液即可完成檢測;而且經濟節省,適用於推廣到大規模肝癌篩查中。

相關閱讀 肝癌患者 | 早期診斷
我要糾錯編輯:鄒楊 責任編輯:張福偉
重點推薦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