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老中醫支招:寶寶少生病 跟古人學養護

健康 來源:羊城晚報 2017年05月24日 08:4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廣東的氣候沒有北方的四季來得鮮明,一天之間經常可以經歷春夏秋冬,小朋友常常在這種變化莫測的天氣下生病,家長們為此頭痛不已,於是上門求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教授黎世明支招。黎世明介紹,現在的社會條件比以前好多了,但不少家長常常擔心小朋友是不是沒吃飽、沒穿暖,於是常常自作主張地為小朋友添衣加食。古人常説:“若要小兒安,三分饑與寒”,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現在好多家長在育兒上陷入了一些誤區。

  新生兒不宜一直待在空調房

  好多父母認為新生嬰兒從母親肚腹而來,不耐寒冷,即使是夏天,也總以衣被裏三層外三層裹之,唯恐嬰兒受涼,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古人怎麼説——

  隋代醫家巢元芳説:“小兒初生,肌膚未實,宜舊絮護其背,不可太暖。”“宜見風數日,則血氣剛強,肌肉緻密,若藏于重帷密室,或厚衣過暖,則筋骨軟脆,不任風寒,多易致病。”

  我們該怎麼做——

  黎世明解釋,這些醫家醫話提示我們嬰兒滿月後就宜多出門曬太陽,稍大則應多到戶外活動,夏天不要整天在空調房中,冬天不要總待在溫室中,讓嬰兒接觸外界的寒冷及炎熱,適應四時陰陽變化,增強自身的抵抗力,方能健康成長。

  穿多少才不算過熱?

  古人怎麼説——

  如何穿衣服才能保持小兒衣著暖而不過呢?明代醫家王大綸總結“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頭涼,五要心胸涼”。

  我們該怎麼做——

  黎世明解釋,就是背部有肺腧穴位,若傷風受涼,則小朋友容易出現鼻塞、咳嗽、氣喘等症狀,故要保持背暖;肚為胃腸所居,若受涼則容易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等症,故要保持肚暖;足底有經絡繞行,寒從足下生,則會影響全身,故要保持足暖;而頭部為人陽氣匯集的地方,過熱則會頭汗出,容易出現頭暈頭痛、頭部生瘡、眼赤等,故要保持頭涼;心屬火,過暖則會內外熱盛,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睡眠煩躁多汗等症,故要保持心胸涼。

  因此,家長們可根據古人言,舉一反三。一般正常情況下,孩子衣服比成人多一件外套或者背心即可,以手足溫暖為度,活動或進食時可酌情減衣服,多汗時勤更換衣服或者在背部添加汗巾,足部穿襪子保暖,腹部肚兜保暖,等等。

  吃多少才不會過飽?

  現在好多家長唯恐小孩子吃不飽,嬰兒啼哭,不論原因,即予哺乳,毫無規律。大小孩零食冷飲不斷,不定時進餐,反使飲食積滯,損傷脾胃。

  古人怎麼説——

  古人言“忍三分饑,吃七分飽”,可謂是至理名言。

  我們該怎麼做——

  黎世明介紹,初生嬰兒一般可兩三小時哺乳一次,三個月後可延長至4小時一次均可。孩子稍大些後,在與大人同吃三餐的規律前提下,稍加一餐。但要使脾胃健康,建議不要過食肥厚甜膩、辛辣香燥,不宜以煎炸快餐代替主食,不宜多飲碳酸冰凍飲料及零食。飲食得七八分飽,規律進餐,使小朋友在下一餐進食時有饑餓感,這才是飲食得宜的標誌。(記者 陳輝 通訊員 張秋霞 張瑩)

相關閱讀 古人 | 支招
我要糾錯編輯:劉登亮 責任編輯:張福偉
重點推薦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