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超過3200萬人簽約 四川四成居民有了家庭醫生

健康 來源:人民日報 2017年04月18日 09:4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家庭醫生在為簽約患者診療。

  本報記者 張 文攝

  核心閱讀

  在四川,人們對“家庭醫生”這個概念已日漸熟悉。截至去年底,四川有超過3200萬人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40.16%。家庭醫生為普通群眾帶來了怎樣的就醫體驗?家庭醫生是否有助於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分級診療機制?怎樣才能激勵家庭醫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請看記者的實地調查。

  “血壓沒問題,飲食配方記得要照做。”給一位高血壓患者做完家訪,李瑾收拾著醫藥箱,準備趕往下一戶居民家裏——作為成都市錦江區鹽市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她在這周內要完成10多戶簽約居民的回訪。

  “家庭醫生”這個曾經“高大上”的概念,如今在四川已成為普通群眾觸手可及的醫療服務。截至去年底,四川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40.16%,超過3200萬人通過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約,擁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根據四川去年底下發的《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全省將力爭在2020年將簽約服務擴大到全人群,基本實現家庭醫生制度全覆蓋。

  無償+有償,居民就醫實現差異化管理

  “家門口就能看醫生,幹嘛還去醫院擠呢?”72歲的鄔善城是成都武侯區玉林社區居民,患有高血壓的他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最早的一批簽約患者。自從與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簽訂《健康管理服務協議》,中心不僅為他建立健康檔案、進行健康評估、制定健康計劃,而且每年提供一次體檢和中醫體質辨識服務。

  享受這些服務,鄔善城不用掏一分錢。根據實施意見的規定,家庭醫生為居民提供約定的簽約服務,服務費由醫保基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簽約居民付費等分擔。而針對簽約居民的收費分為兩種情形,一是類似鄔善城享受的基礎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對居民完全免費;二是含有增值內容的有償服務項目,由居民個人承擔部分費用。

  同為玉林社區居民的方悅就為自己的孩子購買了付費增值服務。“3年的費用總共才1600多元,算下來比專門兒童醫院便宜多了。”方悅告訴記者,這款名為嬰幼兒保健服務包的簽約項目專門針對0到3歲的嬰幼兒,內容包括智力篩查、黃疸測試、嬰兒撫觸等服務,並可全天24小時獲得醫護諮詢。

  “家庭醫生制度有利於分級診療的推進。”成都跳傘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李勇介紹説,該社區65歲以上老人共7700多人,佔社區總人口11.2%,這對基層診療提出了大量需求。“隨著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的升高,醫療諮詢和照護的需求量很大。”李勇表示,家庭醫生的出現,有利於醫院病患“分流”到社區,盡可能節約醫療資源,同時通過設置不同內容的有償簽約服務,為居民就醫提供差異化管理。

  家庭醫生發揮“健康守門人”作用,讓“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的分級診療機製成為現實。“需要轉診到醫院時,通過家庭醫生走綠色通道要快得多。”四川省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設有雙向轉診的三甲醫院有專門的辦公室,負責接待社區家庭醫生轉來的患者,這比直接去三甲醫院掛號更方便快捷。

  嚴進+嚴管,配強家庭醫生團隊

  根據實施意見規定,社區家庭醫生以全科醫生為主體,不僅需獲得轉崗培訓合格證,而且要具有較為全面系統的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知識。“以成都為例,當地的家庭醫生轉崗培訓都是在省裏的頂級醫院完成,考核通過後才能上崗。”四川省全科醫師培訓中心主任李紹敏表示,要當好居民健康的“守門員”,家庭醫生需具備優良的綜合業務能力。

  翻開武侯區玉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曾玲的績效本,社區4支家庭醫生團隊的考核記錄和患者評價清晰地映入眼簾。“這些都是績效考核的依據。”曾玲表示,家庭醫生的工作都有量化考核標準,工資待遇和考核結果挂鉤,考核墊底者的收入只有最優者的一半左右。

  “我們當地家庭醫生的平均工資收入大概在每月8000元左右,相當於二級醫療機構醫生的收入。”武侯區衛計局局長田軍表示,家庭醫生的工資除財政撥付外,還有有償服務項目的收入補貼,加上不用像醫院那樣有夜班輪值,因此工作壓力相對較小,在嚴格的管理制度下,其積極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一年一簽”的制度加大了居民簽約的自主性:實施意見規定簽約週期原則上為一年,期滿後居民可續約或選擇其他家庭醫生團隊簽約。“我們社區有7支家庭醫生團隊,哪只團隊有患者改簽甚至投訴,都會公佈出來。”成都晉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肖莉表示,“一年一簽”不僅體現了簽約自主的原則,而且有利於激勵家庭醫生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以“留住回頭客”。

  互聯網+醫聯體,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自從成為1000多位居民的簽約醫生,上午坐診、下午回訪便成為成都新華少城社區全科醫生陳銳的工作常態。“有時好幾位患者同時找你上門服務,就有些抽不開身了。”陳銳表示。

  “有的社區好幾萬甚至十多萬人,家庭醫生團隊卻不到10支。”成都市衛計委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有的家庭醫生團隊幾乎處於“飽和運行”狀態,只有提高效率,才能保證服務質量。

  “歐美的家庭醫生歷史比較久,制度也比較完善。”武侯區衛計局副局長高艷表示,在歐美發達國家,社區的健康教育和宣傳等非核心工作由義工或志願者完成,極大地減輕了家庭醫生的負擔,這一點值得借鑒。

  去年10月,四川微醫互聯網醫院成立,這是一家線上線下同時運營的醫院。通過相關APP,居民可以在線簽約家庭醫生,遇到疑難雜症,家庭醫生也可在線向專家發起遠程會診。“目前已實現電子病歷雲端共享、生命健康體徵雲端監測。”該院院長張立表示,今後互聯網醫院還將實現電子處方和物流送藥,盡可能方便家庭醫生和患者雙方。

  目前,“互聯網+”的服務模式在四川的家庭醫生制度建設中已不鮮見:在成都錦江區,當地正與電信部門共建家庭醫生電視簽約、服務平臺。“打開電視進入‘家庭醫生’板塊,系統就會自動識別簽約狀態。”錦江區衛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平臺建成後,用戶可通過電視接收遠程醫護隨訪服務,通過電視面對面與醫生交流。

  “省內推行醫聯體建設,才讓家庭醫生真正發揮了分級診療的作用。”成都青白江區大同鎮衛生院院長江義璽介紹,該院的家庭醫生團隊中納入了醫聯體的醫院專家,能夠一起會診複雜的疾病,讓患者的轉診更加順暢。

  四川省衛計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各地正在推行醫聯體全覆蓋,鼓勵上級醫院專家加入家庭醫生團隊,推進遠程會診、集中閱片等,讓群眾就近享有低價優質的基本醫療服務,從而讓家庭醫生真正發揮“小病在基層、疑難有會診、大病及時轉”的作用。

  基層首診應該成為就醫首選(記者手記)

  優質醫療資源緊張、群眾看病困難是普遍難題,慢性病發病率升高、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則進一步加大了對醫療資源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盤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類基層醫療資源,能有效促進分級診療,化解看病難題。

  盤活基層資源需要制度層面的統籌設計——打造紮根社區的家庭醫生隊伍、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制度……只要提升軟硬體能力,人手較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能成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醫療服務機構,家庭醫生也能成為群眾信賴、就診首選的對象。在這方面,四川的做法值得借鑒:既抓人才建設又抓制度管理,讓家庭醫生成為守護群眾健康的基層力量。

  家庭醫生的作用不僅限于診療,對患者“按需轉診”也是其作用之一。打通從家庭醫生到醫療機構的轉診通道,讓社區和醫院形成無縫對接,讓家庭醫生成為患者和醫院之間的橋梁紐帶,才能真正讓群眾享受到快捷方便的醫療服務。當業務能力強、轉診渠道通暢的家庭醫生走進千家萬戶時,看病難的問題才會最終得以解決。

重點推薦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