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十人九濕——濕氣不除百病纏身

健康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7年03月28日 09:3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濕氣被稱為“萬惡之邪”“萬病之源”。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人體的濕氣過重時,會對人的身體健康産生嚴重的影響。

  很多時候患者朋友出現發燒不退的症狀,持續反復,去醫院檢查各項指標均正常,吃藥、打針、輸液,高燒就是不退,這時候就可能是你體內的濕氣在作怪。

  那天,接診一個南方的女性患者,高燒多日不退。後經反復詢問和診斷,才了解到由於最近南方冷空氣來襲,又下了雨,這位患者穿得較少,又淋了雨。雨,屬於濕,而且當時患者舌苔厚膩發黃,出現發燒,噁心、想吐、喉嚨疼等症狀,這在中醫上屬於體內有濕熱的表現。判斷這位患者是由於濕熱瀰漫三焦而導致的發熱。該類型發熱常以下午體溫升高,夜間熱甚為主要的表現,同時會伴有胃腸道噁心想吐的一些反應。然後,按照這個思路為患者開藥,果然第二日患者的燒就退了。

  據統計,有超過60多種疾病與濕氣有關。如肥胖、水腫、腹脹、濕疹、皮炎、痤瘡、泌尿系統感染、女性白帶增多瘙癢等。最嚴重的是:濕氣可能引起頑固性肥胖,這種肥胖引發一系列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甚至會引發惡性腫瘤,身上的腫瘤切了又長,長了又切。因此,去除體內濕氣,刻不容緩!

  身體濕氣重的症狀有哪些?

  經常會聽見人們這樣説“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其實這句話是形容人體內的濕氣過重,讓人的精神無法提起來,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的。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濕是最容易滲透的。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與寒在一起,稱為濕寒;與熱在一起,被稱為濕熱;與風在一起,被稱為風濕;與暑在一起,被稱為暑濕。濕邪如不去除,病情遷延難愈,體內是否有濕氣,可從以下五大信號判斷。

  信號一:舌苔厚膩

  假如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舌苔非常的厚或者發現自己的舌體胖大,並且舌頭邊緣還伴有非常明顯的齒痕的話,那就證明體內的濕氣太重了,應該及時的調理。如果還伴有面色晦暗且發黃,早晨起床時眼皮浮腫,或眼袋明顯,也説明體內的濕氣較重。

  信號二:大便不成形

  正常的大便是軟硬適中的條形,如果大便像熟過度的香蕉一樣外形軟爛、黏膩,不成形,粘在馬桶上不易被沖走,説明體內有濕,消化吸收功能異常。

  信號三:食欲差

  到了該吃飯的時候,沒有饑餓的感覺,吃一點東西就感覺胃裏脹脹的,吃飯過程中還有隱隱的噁心感。這也是脾胃功能弱,體內濕氣過重的表現之一。這種現象更容易出現在夏季。

  信號四:小腿肚發酸

  早上起床後會突然感覺小腿肚非常的酸痛,很沉重,還發現最近的體重增加了不少,虛胖,也是體內濕氣重造成的。

  信號五:精神狀態差

  濕氣重的人常常會有胸悶的感覺,長呼一口氣才舒服,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有頭昏腦漲之感,易睏倦,記憶力減退。

  濕氣都有哪些危害?

  現在的生活方式大不一樣了。大家喜食膏粱厚味,吃燒烤喝冰啤,四季離不開冰激淩,口味重而多鹹,而且夏季還吹空調。這就造成外常為寒氣環繞,濕不能越,導致現代白領麗人及城市漢子們容易出現體內濕重。

  濕氣重,容易導致身體出現各種疾病,包括過敏、濕疹、腳氣以及婦科炎症等。

  一.傷害關節

  濕氣進入關節,與“寒”相遇,會形成寒濕,是引發炎症,導致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

  二.帶下病

  體內濕氣過重,容易導致脾虛,使得濕氣下注,使得女性出現白帶多,白帶有異味等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炎症。

  三.月經不調

  經常居住在潮濕環境,或者經常讓身體受濕受潮的女人,體質會比較差,在經期前後會有四肢疲倦,低熱難退,月經量少,痛經等症狀。

  四.陰道炎

  陰道炎除了和感染源有關之外,還與體內濕氣有關。對於屬於濕熱體質或喜歡吃辛辣油膩等食物的人,容易造成內環境火大濕氣重,從而使誘發陰道炎或導致陰道炎反復。這類人調理,要先從身體祛濕上下手。

  五.肥胖+浮腫

  濕氣入皮下,會影響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降低脂肪燃燒效率,從而導致肥胖。過多的濕氣滯留在體內,加重脾運化水濕的負擔,就像馬車超載一樣,有時甚至會影響腎的利尿功能,嚴重的可繼發全身浮腫。

  六.影響排泄

  濕氣過重,會造成“濕氣黏腸”,大便次數增多,且有拉不乾淨的感覺。中醫説,“濕氣如裹”,濕氣重會影響細胞間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濕棉被蓋在人的身上一樣,會讓你常常有頭沉、無精打采的感覺。

  七.影響性功能

  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濕氣影響腎氣的宣化功能,導致水汽停滯,造成腎積水,影響性功能。

  除了上述危害外,體內濕氣重的人會有全身乏力,排便粘膩感等多種不適症狀,時間久了容易患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

  減濕去濕從生活方式著手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産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宜經常食用。

  第3招:避開濕氣的環境

  人體內産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所以日常生活中應當留心: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借助電器進行除濕。

  養脾胃是祛濕治本之道

  《黃帝內經》中記載了一款食療袪濕的方子,以紅豆、薏米為主,幾千年來百試百靈,留傳至今,不知道造福了多少受濕氣所害的人們。

  此配方的精妙之處在於:配紅豆的薏米要通過細火炒制,薏米性寒必須使用炒過的薏米來減輕寒性,否則會傷脾。更必須鋪以紅棗、枸杞、蕎麥、葛根,滋補脾胃、相輔相成,再加上冰糖可入肺、脾經,有補中益氣,和胃潤肺止咳的功效。這樣食用,才能發揮真正的效果。

  由於濕氣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胃的運化功能不足。因此,祛除了多餘的濕氣之後,還得養脾胃。在祛除濕氣之後,可以用“四君子湯”: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煲湯,有健脾養胃的功能。還可以通過一些食療的方式,達到健脾祛濕的功效。如用淮山、茯苓、薏米煲湯。這是夏季常用的健脾祛濕湯方。

  濕氣常常潛伏在我們的體內。如果在陰濕天氣時身體出現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説明你身體內的濕氣太重了,需要及時祛除。

  文/吳義春(北京中醫醫院)

重點推薦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