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兩會熱點·醫言醫改】何建國:家門口看專家門診? 醫聯體幫你實現

健康 來源:央視網 2017年03月09日 10:2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江北區人民醫院)院長  何建國

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江北區人民醫院)院長 何建國

央視網消息:分級診療,作為醫改的基本目標之一,被視為有效改善民眾就醫感受、理順醫療秩序的利器砝碼。“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這16字目標2015年就出現在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江北區人民醫院)院長何建國表示,根據《意見》要求,三級醫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難複雜疾病的診療服務,城市二級醫院主要接收三級醫院轉診的急性病恢復期患者、術後恢復期患者及危重症穩定期患者,縣級醫院主要提供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危急重症患者搶救和疑難複雜疾病向上轉診服務,社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康復醫院、護理院等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復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腫瘤患者等提供治療、康復、護理服務。

“基層首診”難點在哪?

基層首診是分級診療的排頭兵,從《意見》中看出城市二級醫院將全面進入康復領域。按《意見》中三級醫院30%和基層醫院70%的首診量規定,現在城市大量的首診量將壓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而目前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現狀:一是前些年大型醫院快速擴張,醫療資源嚴重向大城市、大醫院傾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診療人次佔總診療人次比例較低,並且中西部地區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從事公共衛生工作比如兒童預防接種和6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檢。二是由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缺乏激勵機制,大多數本科或者碩士畢業生不願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認為平臺低,實踐機會少,收入不高,晉陞空間有限,不能學以致用。醫師資質和執業能力的不足,使基層醫生無法有效分診,基層首診功能難以落實。

“緊密共生型醫聯體”如何使基層首診落到實處?

為了解決居民首診問題,要把目光轉向醫聯體。何建國表示,從2014年開始與轄區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採取派專家到該中心開設門診、參與手術、定期查房、開辦講座、開設綠色通道等形式的合作。數據顯示2013年門診人次為34685,2014年開展了醫聯體後門診人次為34833,2015年門診人次為36632。從數據上看,此種鬆散型醫聯體模式並未明顯解決分級診療中基層首診的問題,群眾看病依然沿襲慣性思維。從2015年開始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與另一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採用完全託管其基本醫療模式,醫技科室、後勤支持均由醫院派出,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負責公共衛生、慢病管理等工作,與醫院形成一種共生型醫聯體模式。經過一年運行,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門診人次從87441提高到114572,住院人次從0到1090,基本解決了當地群眾基層首診的問題,而且該轄區群眾社會滿意度大幅提升。何建國認為緊密共生型醫聯體能較好解決《意見》中基層首診這個重要問題。

如何掃清“醫聯體”模式的運行障礙?

緊密共生型醫聯體模式既可以讓現有二級醫院的醫療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三級醫院的診療壓力,並可為轉型期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技術、人才幫助,有利於提高醫療服務效率。這种醫聯體模式一方面可以接受三級醫院專家指導、對口支援,同時能夠承擔起培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的職責,並提高對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療能力和診療水平,形成上下聯動的醫療服務格局,引導患者合理流動,使基層首診良性運轉。

醫聯體的優點顯而易見,但其中也有許多困難,特別是醫療人才的問題。何建國認為政府要做好相關政策的跟進,掃清“醫聯體”模式的運行障礙。首先解決人才問題,建議在醫學院校設定向招收的社區全科專業,畢業後只面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探索把一部分高年資低學歷的醫師經過短期培訓轉化為全科醫師,總之政府應加大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並在工資待遇、晉陞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其次是醫保問題,提高基層醫保報銷比例,降低大醫院報銷比例。此外,提高經“基層首診”後轉入醫院就診患者的醫保統籌支付比例,使其高於直接到醫院就診的支付比例;三是針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缺醫少藥”現象,應該儘快完善社區基本藥品目錄,擴容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這三類藥品,制定更加合理的藥物政策。建立患者對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信任,讓群眾自願選擇基層首診,把分級診療落到實處。

何建國表示,以城市二級醫院&&的緊密型醫聯體模式,是讓基層首診落到實處的利器。只有基層首診落實以後分級診療中的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才可能得以實施。可使13億多人民“獲得感”不斷增強,讓“健康中國”建設持續釋放“健康紅利”,真正達到全民健康,全面小康。

重點推薦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