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服湯劑,你會掌握溫度嗎?

健康 來源:羊城晚報 2016年12月26日 10:1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老廣們非常青睞中藥,無論是頭痛腦熱,還是養生調理,越來越多人會選擇中醫藥。煲好的湯藥是趁熱喝好,還是放溫了喝好?代煎藥拿到手上已經冷了,是直接喝還是加熱喝?加熱到什麼溫度喝?許多街坊都會困惑,對此,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藥學部主管中藥師廖小紅進行了解答,原來湯劑溫度還真有講究,選擇適宜的溫度來喝湯劑,也會使治療效果事半功倍。

  廖小紅説,服藥的溫度要根據病症來決定,主要分為溫服、熱服及冷服三種。凡熱病患者在服用中藥湯劑時宜冷服,患寒性病的患者在服用中藥湯劑時宜熱服或者溫服,需行血脈通絡達筋骨者,宜熱服。

  【溫服】

  溫服是指把煎好的湯藥冷卻到35℃左右服用,以接近人體內環境溫度為宜。這樣一方面不至於因溫度過高造成口腔及胃腸黏膜燙傷; 另一方面溫服與腸胃之性相合,減少藥液偏冷偏熱,對胃腸産生刺激而引起嘔吐或胃脘不適等症狀,有利於藥物吸收。大部分中藥湯劑採用溫服法,溫服能夠和胃健脾,助藥力。需要溫服的主要是具有發汗解表、溫裏祛寒、溫經通脈、部分補益藥、活血行氣等功效的中藥湯劑,如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功效的麻黃湯,主要治療外感風寒表實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具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功效的小青龍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支氣管哮喘、肺炎等;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功效的當歸四逆湯,主要用於手足厥寒、舌淡、風濕性關節炎、小兒麻痹等;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功效的歸脾湯,主要用於治療心悸失眠、多夢易驚、便血等;具有行氣功效的四磨湯,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

  【熱服】

  傷風感冒、惡寒無汗,需服後蓋上被子捂出微汗以達到發汗解表散寒目的的中藥湯劑均需熱服,服藥溫度比溫服溫度要高。如疏散肌表功效的解表藥、部分補益藥、行血脈通絡達筋骨藥等。具有辛涼解肌、兼清裏熱功效的柴葛解肌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鬱而化熱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具有發汗祛濕、兼清裏熱功效的九味羌活湯,若急需發汗時應熱服,配粥一起熱服;具有益氣固表止汗功效的玉屏風散,主要用於治療表虛自汗證;具有補血和血功效的四物湯,主要用於治療面色無華、月經不調。

  【冷服】

  冷服是指中藥湯劑煎煮好後放涼,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功效的中藥、止血功效的中藥均需冷服。如具有清熱生津功效的白虎湯,主要用於大熱、大汗、大渴等;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小薊子飲,主要治療小便赤澀熱痛、尿中見血等;收澀固精功效的中藥湯劑也需冷服,如固衝湯等,主要用於治療遺精滑精、腎氣不足、膀胱失約所致的尿頻遺尿等證;另外,凡中毒病人服解毒劑,也宜冷服,因為冷服可使毒物之淤滯易於排出;嘔吐病人服用湯劑,也宜冷服。(記者 陳輝 通訊員 張秋霞)

相關閱讀 冷服 | 溫服
重點推薦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