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健康要聞

中醫將亡于中藥?

健康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6年12月13日 09:1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俗話説:“藥材好,藥才好”。近年來,我國中藥材質量不斷下降,甚至出現了“中醫將亡于中藥”的説法。

  在武漢召開的第四屆中藥材基地共建共享交流大會上,200多家中藥企業的代表呼籲,推進道地正宗藥材的規範化、規模化、現代化綠色生産。

  中藥種植與生産端隱患重重,政府日常監管弱

  “中藥材領域還沒有形成一家品牌,摻假、摻雜、染色、熏硫、重金屬、農殘等問題一直在困擾著每個中藥人。”九州通醫藥集團董事長劉寶林説。比如黨參和黃芪,一些農民和企業用硫磺熏蒸,既可增白使賣相好看,還能壓秤;但藥材受到污染、藥效降低,還可能引起副作用。

  中藥材的質量直接決定了中藥藥效大小,中藥材質量下降,最終影響的是中醫。劉寶林表示,目前作假、低價惡性競爭使整個中藥市場陷入了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並且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以中藥材“三七”為例,每千克優質三七成本為六七十元,市場售價為八九十元,而假貨售價只有40元。低於正常成本價的假貨導致正規中藥企業無利可圖,藥品質量也無從保證。

  “亂象種種,歸根結底都是種植戶和企業過分趨利,沒有把藥材質量放在首位。”中藥材天地網專家委員會主任劉紅衛認為,據他觀察,全國17個中藥材市場上,以次充好、摻雜摻假問題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藥農為了成倍提高畝産,肆無忌憚地使用膨化劑。

  中藥材摻假導致中成藥藥效降低。武漢市一家大型中醫院的張醫生告訴記者,她能明顯感覺到一些中成藥的藥效不如以前,有的甚至要加倍服用才能見效。劉紅衛也表示,有的廠家生産的雙黃連口服液,原來10毫升2支管用,現在20毫升2支都不行,必須喝3到4支才起效。

  為提高中藥材質量,2002年6月1日,《中藥材生産質量管理規範(試行)》開始施行,這是全世界第一個以國家政府主管部門頒布的中藥材規範(GAP)。國家食藥總局藥品審查核驗中心主任孫京林説,中藥材GAP的核心是質量,是對中藥材種植(養殖)全過程的管理。“施肥是以有機肥為主;儘量不施農藥,如必須施時只能施用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種質以在傳統道地種植區域的道地藥材為主。”

  孫京林坦承,中藥材GAP推行及監管力度不足:“規範一直處在試行階段,強制力不夠;認證後的日常監管成為弱項,存在以認證代替監管問題。”

  源頭質控,建立規範化種植技術體系

  “中藥材從野生到種植是一場革命。”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説,要建立規範化種植技術體系,夯實中醫藥發展的物質基礎。“規範化,就是‘土、肥、水、光、溫,種、植、管、蟲、藥,收、採、運、保、儲’。只要管好這15個字,中藥材質量一定明顯提高。”

  “當務之急,是要從源頭種植開始控制質量。”劉紅衛建議,從藥材種子和土地入手,嚴格藥材種植、成長、採摘期間的過程監管,只有狠抓種植源頭,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扭轉當前中藥材質量下降的趨勢。

  據介紹,九州通已經與勁牌合作投資4億元,在全國建立了黃連等28個中藥材品種種植基地,其中恩施黃連、羅田茯苓、麻城菊花、英山蒼術等8個藥材基地已通過國家GAP認證,制定了統一的種植標準,確保藥材質量可靠。

  劉寶林建議,除了企業、政府加大扶持之外,還應通過大力宣傳推廣,形成良好輿論環境,使中藥材品牌化建設成為治理中藥材亂象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中藥材基地共建共享聯盟主席任德權認為,讓中藥材市場回歸健康發展軌道需要行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生産佈局要由一般産區向道地産區集聚,生産方式由小農經濟生産方式向組織化、規範化生産方式以及適度規模化合作生産方式、企業化生産方式轉變,生産管理由粗放管理向GAP精細可追溯管理轉化。”任德權説,只有一批擁有現代品牌、道地藥材的中藥企業崛起,才意味著實現改革目標。

重點推薦
860010-112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