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青年報》報道,金融海嘯、跨國公司裁員,讓瞄準外企的名校尖子生亂了陣腳。在一次次被用人單位招聘“調戲”後,他們發現還是被稱為“國考”的公務員考試靠譜。然而,百萬雄師都想擠過獨木橋談何容易,除少數幸運兒,更多人充當了“公務員考試的分母”,他們自嘲是“國考炮灰”。
何謂炮灰?按報道主人公周悅的話,“炮灰的意思就是做無用功,陪著冠軍跑的人。”據相關部門統計,200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的網上報名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超過了104萬,而最終能捧上“金飯碗”的僅僅13566人,也就是説,有超過100萬人將成為“炮灰”,淘汰率高達98.7%。由此可見,“炮灰”之説,儘管有些悲情,客觀上卻是一種實情。
“炮灰”一説的流行,反映了大學生求職的悲愴與無奈。按理説,公務員考試只是眾多就業渠道中的一條,但由於公務員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的提高,以及具有戶口、福利等安定職業的關鍵要素,這幾年公務員考試一直都是求職熱點,報考人數猶如芝麻開花,以至於今年中國殘疾人組織建設崗位供需比達到4584:1,奪得第一。在這種情況下,想通過公務員考試實現就業簡直是“華山一條道”,考上公務員無異於中了彩票。
“炮灰”一詞,還暗示了一種渴望就業的焦慮情緒。就業問題原本就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老大難問題,今年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可謂難上加難。一方面,企業在校園的招聘需求大幅縮水,有些公司的校園宣講會成為“形象宣傳會”;而另一方面,今年畢業生總數將超過600萬,廣東省高校畢業生超過33萬人,比去年上升4萬人,如果再加上省外大學畢業生,將超過50萬人在粵“找飯碗”。在僧多粥少的求職環境下,畢業生們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而公務員考試只是在“就業無門”徬徨無助的時刻緊緊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而已。
其實,光有自嘲顯然是不夠的,畢業生們還得“自救”。於是乎,在今年的高校招聘季節裏,我們看到了廣東省高校畢業生供需見面會場次將增加到44場;我們看到了一部分大學生繼續考研或者考博,以期在靜靜的校園裏度過這陣寒潮;我們也聽到了中山大學校長懇請校友“下訂單”,“希望已有成就的校友利用手頭資源,多提供就業崗位給師弟師妹們”。諸如此類,都是我們求職思路的一種轉變,是我們不願意“當炮灰”的一種積極表現。
| |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