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7日 10:54 來源:農民日報
“媽媽説我的微笑會給人帶來快樂。”他説,微笑是我事業成功的原因之一。與他交談,他的樂觀向上通過那精緻的微笑感染你。
“您有沒有特別難的時候?”
“很多時候會遇到很難解決的問題,特別是身體不好時,會有放棄的念頭,但每當這時,前方就會出現一個新生兒在向我招手,我就下決心要走過去……”他眉頭微蹙,厚厚的鏡片後面眼睛瞇起凝視前方。
我們無從考證他有過多少次這樣的時候。但從改革開放以來,作為一個測繪科研工作者,他一直追隨著時代的腳步,鍥而不捨地將一個又一個親自經手研發的國産測繪儀器———1985年獲國家進步三等獎的數控測圖儀;1992年獲國家進步一等獎的解析測圖儀;200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數字測繪體系關鍵技術集成……從實驗室推廣到用戶,進而將一個個進口貨擠出國門外,讓一個個自有知識産權的産品走出了國門。
他,河北無極縣人,中等身材,清瘦,鶴發童顏,眼睛會笑;他的褲腳一高一低;休閒的黑皮鞋前端自製了許多小孔,據説冬天也穿著,為了防腳氣。別人還説,他因為這身行頭經常被拒進“衙門”。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68歲的劉先林。
花小錢辦大事是他最大的樂趣
“我最大的樂趣,就是花國家少的錢,解決生産實際問題,這是我終身奮鬥的目標!”。採訪劉先林院士,他常説這句話。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曾經買了相當數量的6萬美元一台的測繪記錄儀,這種近乎淘汰的産品或不能用,或經常壞,修一次動輒要上萬美元。“看到這樣的現實,我就覺得如同是鴉片戰爭後白花花的銀子在繼續外流一樣,責任心不允許我聽之任之。”
幾十年來,他的科研成果讓我國先進測繪儀器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結束了。據估算,由此為國家節省資金2億元,創匯1000多萬元。拿他研製成功並在國內佔有率達60%的JX-4解析測圖儀來説,國家投入的科研經費僅80萬元,而它實現産值1.6億元,稅收近3000萬元。
2002年,63歲的他又瞄上了外國測繪儀器在我國“肆虐”的一隅———進口數字航攝儀,一套賣到1600多萬元,國內正不斷進口著。作為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劉先林申請到了160萬元研發數字航攝儀的經費。缺口不小,他一邊攻克技術難關,一邊想辦法籌款……為掌握第一手資料,2006年在四川宜賓,他拒絕別人的勸阻,親自登上連密封設施都不具備的“小蜜蜂”飛機,一飛就是40分鐘……
“今年,數字航攝儀研製成功,已經賣出一台,價格是進口的四分之一。”劉先林説得很輕鬆,仿佛在述説一件很平常的事。據了解,目前他主持開發的測繪儀器某些指標已經超過國外的産品。
兩院院士、測繪專家李德仁這樣評價劉先林:作為科學家,他是拿小錢做大事,而不是像現在一些人拿大錢做小事,或拿了錢不做事。
不修邊幅的奇才奇在哪兒?
劉先林研究的測繪儀器囊括光、機、電、航測、電腦等多種學科,他樣樣很精通。
他不修邊幅是一定的,那天電視臺採訪他,他穿了件天藍色的純棉T恤。“您這件衣服顏色很好看。”“原來是白的,和別的衣服在一起洗給染了。”他回答説。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祖勳和劉先林是武漢大學上下年級同學,目前和劉先林在測繪儀器市場是競爭對手,他説:“劉先林是不修邊幅的奇才!”
“與你們合作,有些專業,劉院士是不是會向你們請教?”首都師範大學副校長官輝力把手一揮説:“不,他在各方面功底都厚得很,是他指導我們!”與他共事多年的計算機硬體高手劉宗傑説,老劉是學軟體的,可許多硬體的問題我們解決不了,他能解決。
李德仁院士和劉先林是大學同班同學,他説,劉先林在大學擔任學生會文化部部長,黑管吹得特別好,有一年他用了一個暑假學了小提琴,居然就能上臺演出。學校開舞會,他不會跳舞,但他又吹黑管,還敲鼓,一會兒又拉琴,給大家伴奏。
1980年他被派到外語學院脫産學習英語。大學他是學俄語的,最初他連26個字母都念不全,可結業時他考全班第二。目前他的英語水平是國家科學測繪科學研究院少有人能及的。
劉先林的確有才,但他的才華,更在於在人們都不經意時,他有把握學習、積累知識時機的“心計”。
23歲的劉先林畢業沒多久,就花102元買了一台半導體收音機,在那裏拆了裝,裝了拆。那時他的月工資是54元。好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是叫‘8402’。”劉先林至今還記得那收音機的名字。
1969年,國家測繪總局被撤銷。劉先林被下放到河南正陽縣五七幹校。
“他可是我們拖拉機班的支柱。”與劉先林同在幹校呆了3年的中國地圖出版社編審丘富科説,我們班5個人沒有會搞拖拉機的,有一個當地的農機員作指導,可到最後,許多問題是靠老劉解決,他常在機器下鑽出爬進,身上總是油乎乎的。幹校有幾臺“趴窩”的收割機,老劉看著書修好,幫當地的老百姓收麥子。幹校沒電,但有一台廢棄的柴油發電機,又是老劉把這機器鼓搗得發了電。
1971年,劉先林被分配到石家莊第一汽車修理廠幹鉗工後又做電工,在這裡他學了數字電學……
上世紀90年代初,科技部有一個意大利合作項目,與劉先林競爭的是中科院、北大,論條件劉先林所在單位不如人家,但競爭的結果他勝了。原因就是,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要把房屋硬體搞定,只有劉先林接受了這個近乎苛刻的條件,而且實現了。1995年,他從課題組組長一躍成為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的院長。不少科技人員不願幹行政工作,他卻將行政與科研搞得相得益彰。
音樂、機械、電學以及行政等等,劉先林觸類旁通樂在其間,為今後的科研積澱著。
“您在農村和工廠時,想沒想到測繪?”
“沒有。”
“您那時學的機械、電學知識對您日後的科研工作是不是很有幫助?”
“是的。”劉先林是1957年考上武漢測繪學院的。他説,報考航測專業是受“航空”二字的吸引,上學後,學習中幾何用得比較多,我中學特別喜歡幾何,後來就越學越有興趣。
幸運總是光顧那些能夠把握幸運機會的人,老劉就是之一。
“拘與不拘之間”彰顯的人格魅力
劉先林院士的夫人劉惠説起丈夫“言簡意賅”:不拘小節,又拘小節。劉先林正是在這“拘與不拘之間”彰顯著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許多人説劉先林不像院士。或許在他當院士之前,人們也説他不像個大學畢業生、高工。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老劉”。
説他“不像”的一個顯著標誌之一,就是他那輛三輪車。劉先林對記者説,他對三輪車情有獨鍾———三輪車能裝貨帶人,經改裝還輕便。一有空兒,他就蹬著三輪和老伴去香山玩,他拉一會兒老伴,老伴拉一會兒他。
李德仁院士至今還記得,他結婚時,是劉先林用三輪車幫他把東西從三里河運到張自忠路的新房。
1983年劉先林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他騎著三輪到“人大”交照片,被門衛攔下……
後來,科研成果給劉先林帶來了經濟效益,三輪車換成了小汽車。原科技部遙感中心主任鄭立中説,每次來科技部開會,會結束後劉先林都會問她,要不要搭一段車?一點院士的架子都沒有。
走進劉先林院士的辦公室,一張用了十幾年的桌子,桌面中間已油漆斑駁,一把鐵制框架上七合板面的椅背和座面上連油漆都沒有了。“條件太好了不容易出成果。”他對要改善他辦公室面貌的人説。
劉先林目前每年只從科研成果中提取40~50萬元作為自己的工資,研究院的工資他分文不取。他在三所高等院校擔任客座教授,但每年30多萬元的報酬他都讓學校設專門賬戶用於科研和資助困難學生。他對記者説,要那麼多錢幹什麼,夠用就行了。
他歉疚,自己為家的付出太少,老伴的家庭負擔實在不輕。為減少退休在家老伴的寂寞,常帶老伴一起出差,可來回的飛機票他堅持自己掏腰包。
在目前盛行請院士“充門面”出席這會那儀式的風氣下,劉先林不在其中。可為了推廣科研成果,用戶請,他會儘量去的。“儘管有些會意思也不大。”他説。
兩個兒子小時候父親照顧他們的機會有限,但他們都認為,只要學習遇到問題,爸爸獨特的幫助會立竿見影。
老劉很有能力,但從不獨斷專行,他願意傾聽意見。與他共事的人都這樣説。
精心打造“一隊一係”成長
劉先林對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他曾答過個測試題,結論是,他是個善於聚財的人。事實印證了這一點———為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1989年,他積極推動單位成立了北京四維遠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當時他對進入這家公司的年輕科研人員説,跟著我幹,保證將來都能有自己的車開。他沒有食言,當初和他一起進公司的20多人,現在都開上了自己的車。
更重要的是,十幾年來,作為董事長的他,讓“四維”公司成為了一個理論研究、技術開發、産品推廣一體化的科研實體。
劉先林説,科研成果要實現産業化,必須依靠企業,用企業機制去推廣産品。他又認為,産業化能否實現,重要的在推廣,比重佔90%,實驗室科研只佔10%。
為剷除推廣路上的攔路虎,他們使出渾身的解數———追求更人性化的設計;産品先使用後收費;産品軟體升級換代免費;為客戶提供優質的售後服務……
測繪系統也給予了他積極的政策支持:用戶買一台國産測繪産品給費用不等的補助。
服務客戶,老劉常是放棄優越的住宿,就近住在工作地點附近房租僅10元的招待所,有時乾脆就住在辦公室……
“1989年底,‘四維’的JX-3測繪儀運到後,我們到處找劉先林,結果他像個工人一樣在那裏調試機器。”陜西測繪局數字化隊隊長翟群英感慨道:“沒見過這樣的董事長!”
劉先林的手機24小時開機,客戶的問題他從不怠慢。
71歲的周祚域高級工程師退休後,又被“四維”返聘為推銷人員,他説,老劉讓公司人員各盡所能,各盡其才。老劉善於發現並賞識公司學歷不高但很有建樹的年輕人。
“四維”公司研究員龔循平説,公司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産品發展生産,可老劉説,我們的目的不是賺錢,不能和客戶搶飯碗,要始終堅持研發的宗旨。他説,在老劉手下幹,能幹就絕對不會吃虧,更不可能想什麼歪的邪的。
在劉先林看來,參加如“863”這樣的國家項目,比資金更具誘惑———他不僅是個科學家,也是個諳熟經營之道的企業家。
劉先林目前是首都師範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和河南理工大學的客座教授。
“2004年劉先林院士入主我校,使學校的學科建設加速度發展,遙感科學與技術專業一步到位,可招收本科生,今年,還獲得了碩士授權。更重要的是,通過劉先林給我們帶研究生,使我們的教學隊伍水平提高很快。”河南理工大學測量學院院長郭增長説,今年學校投入400萬元和劉先林院士共同開發項目。
山東科技大學的劉磊目前是劉先林的博士生。去年,由於經驗不足,在開發一個科研項目時使公司損失了30多萬元。“劉老師頂住各種壓力,為我‘説情’,並鼓勵我不要揹包袱,説年輕人失敗的經歷是總要有的……”小劉被感動了。去年他光是火車票就有102張,他説,他竭盡全力已經為公司挽回了損失。
“一個廚師做一輩子的菜,沒有人吃,人們會覺得奇怪。可為什麼一個科研者的研究成果,一項不被用,卻不覺得奇怪!”劉先林的思考深入淺出。
他講了他每次創新的體會:一個個問題在腦海裏積澱,有時是早上一醒,有時坐在公園的椅子上搖晃著,突然就會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創新不是在書本上找到的,也不是主動想出來的,是等待它的出現。於是,只要公司員工一有這樣的“出現”,公司將馬上給予資金的支持。
劉先林院士帶出了一支特別能戰鬥的研發隊伍。通過與高校的合作,一個資源共享的科研創新體系正在形成。而這“一隊一係”的建設按照劉先林的思路發展,必將産生出一個全新意義的創新建設方式,為豐富和完善我國科研創新體制建設作貢獻。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