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7日 10:24 來源:中國廣播網
這悠揚的小提琴聲是劉先林院士演奏的。這幾天他忙於工作,回家很晚,他用琴聲給老伴慰藉。
“年輕的時候出去跑得很多,有時候一年幾乎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都在外面。整個家庭全都交給夫人,現在年齡大了之後,孩子都出去了,家裏是空巢家庭,就她一個人,很孤單。”
夫人劉惠被琴聲感染著,和我們聊起了他的丈夫:
“他挺愛崗敬業的,不拘小節。從小要求孩子不能撒謊,老老實實做人。”
年近70的劉先林院士是航天攝影測量領域赫赫有名的&&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而人們對他的第一印象,往往感覺他像是田地裏剛插秧歸來的老農或者是車間裏剛整修完機器的老師傅。這種深邃與樸素、絢爛與平凡就這樣矛盾而奇妙地在他身上結合著,歷經幾十年風雨滄桑而不改。
劉先林1962年從武漢測繪學院畢業後就進入中國測繪學院研究院。他當年的同事賈玉澄回憶,他在研究所工作三年,研究所解散,他被下派到五七幹校。就是他最艱苦的崗位,他也保持著學習、創造、奉獻的本色。
“我們都是第一批下幹校的,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領導讓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沒有挑肥揀瘦。他好學,學拖拉機,他學的好呀,怎麼插秧澆水,把先進的東西帶給老百姓。”
1973年中國測繪科學院恢復了,劉先林回到院所,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和他一起共事40多年的張清浦評價他:對生活要求很低,對工作要求很高。
“80年代中後期,中國測繪學會在成都召開全國會議,大概四五天,是夏天8月份,他開會就拿了個塑料網兜,裏面就放個毛巾,我問他,先林你怎麼沒揹包,他説毛巾可以擦臉可以擦腳,到那裏,什麼都解決了”
無論在得到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時候,還是在作為優秀共産黨員上臺發言的時候,無論是在作為全國人大代表討論的時候,或者面對外國人對他發明的測繪儀器翹起大拇指的時候,劉先林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樸實的微笑。
他是河南理工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的特聘教授,每年的津貼近30萬元,可他分文不取,而是給學校設立基金,作為研究生的科研補貼和困難學生的生活補助。首都師範大學的副校長宮輝力説:劉院士把付出看成人生的一大樂事。
“和他在一起,經常忘了他是一位大科學家,這邊學術上的工作,隨叫隨到,他最開始感覺我們的儀器設備不是很好,他首先給了我們50萬人民幣的經費,所有的院士津貼一分錢都沒拿過。
鮮花和掌聲過後,劉先林默默地回到工作崗位,繼續忘我工作。66歲那年,他還在陜西暨山和同事一起到野外蹲點,並獨自坐上小飛機測量。科研團隊成員楊海東回憶,他幹什麼事都身先士卒,和大家風雨共舟。
“06年在焦作,背著GPS天線去測點,一個點蹲守20分鐘,在野外工作整整一天,其實這種工作他完全可以不做,但他感覺我們在一條船上同舟共濟,雖然是院士,沒院士架子。”
劉先林説:“歷史上不乏其人,以最低的標準滿足自己的低級需要——生活得很差,卻創造出造福人類的偉大成果,而有的人卻是相反。毫無疑問,人生的價值決不是僅僅滿足吃穿、消費這些低級需要。人生的價值是創造!是奉獻!”
這就是劉先林,永遠把事業和別人擺在第一位,把自己放得很低,而在人們心中,他卻被托舉得很高很高!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