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廣播網]系列報道之一:科學報國 創新不止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6日 15:47 來源:

  中廣網北京8月6日消息(記者李天嬌)當記者走進劉先林院士在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的辦公室時,感覺就象走進了一個 “機械設計車間”,這裡的一切都和測量有關,這裡的一切都在展示著科學和效率。

  劉院士的助手:“我是劉院士的助手,他把東西變來變去就是為了使用,為了方便,這和他的科研理念是一致的,就是研發出的東西一定要用於生産實踐,轉化成生産力。”

  年近7旬、面孔黝黑、滿頭白髮,外表像老師傅一樣的劉先林是我國自己培養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第一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幾十年來,他秉持科學強國的精神,為我國的測繪科技事業嘔心瀝血。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攝影測量儀器單純依靠進口,國外廠商為此漫天要價,劉先林院士帶領他的團隊,一步步顛覆了國外儀器在我國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國家節省資金近2億元,創匯1000多萬元。

  劉先林:“我把鴉片戰爭後,我們賠款,大量的白銀向外流,我把這種情況比作大量的白銀繼續向外流,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作為一個從事測繪儀器研究的科研人員,如果説白銀繼續外流的話,責任在誰,我覺得我要有責任心不能讓這種現象繼續發生。”

  研製國産航空測量儀器,是一條鋪滿荊棘的艱難之路,會有各種各樣的壓力和挑戰。但是所有的壓力,在劉先林的民族自尊心面前,都算不了什麼。他説:“中國人並不比外國人笨,一定要有勇氣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劉先林科研團隊的高級工程師周祚域説,劉先林經常告誡大家:真正的尖端技術是不可能引進的,只有堅持創新再創新,才能把我國航天攝影測量事業推向前進。

  周祚域:“他從64年,25歲時就研製出第一個成果是1:10000的比例尺,此後他每隔幾年就會研製出新設備,他的每一個成果都在生産實踐中廣泛應用。他腦子轉的快,他為了讓科研人員勞逸結合,還把編輯程序一變讓計算機唱歌,和他幹活出成果也開心”。

  結合生産,把握走向,勇於創新,是劉先林的又一精神特質。他花費國家的科研經費很少,但是成果做出一個用一個,即使在全國範圍內,他也算得上是産業化最成功的科學家之一。因為他深知:真正有價值的科研成果是不應該被束之高閣的。他對科研求新求變,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科研成果要到生産實踐中間去考驗,要實現産業化,要真正對社會有用。

  劉先林:“我還有一個比喻,有個事情很奇怪很可笑,一個廚師,他做的飯肯定是被人用掉了,如果一個廚師一輩子做的飯,沒有被人用掉,那怎麼當廚師?現在有些人做的科研成果,一輩子沒有被人用掉,卻不覺得很奇怪,好像很自然,這個就不正常。所以我們的科研工作不是説走出實驗室就完成了,要到生産實踐中間去考驗你的科研成果”

  劉先林的每一項成果,都從進口産品中奪回一片市場,都使我國測繪科技在國際上爭到更大的席位。僅最近十年工夫,他用過的攝影測量儀器就足以建起一個博物館。他説,這種動力來自於他剛從大學剛畢業走到了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劉殿卿對他的囑託。

  他説:“你要到生産中間去,看看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儀器,一定要把我們的科研成果在生産中間用起來。”給我下的這麼一個任務成為我終生努力的方向”。

  現在,很多人勸劉先林院士功成身退,劉先林院士説:對測繪事業的熱愛和豪情,讓他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讓他沒有停下挑戰自我、勇於創新、科學報國的腳步:

  劉先林:“退休的事情我也想過,已經快70歲了,但是看了國外的報道,有人80、90歲了,還在那裏工作,目前就是做一個車載的三維採集系統,經過拍照,把道路和城市的情況建模,建成模型,放到計算機裏面,等到別人再開車經過這個地方的時候,用景觀的圖引導他走,比如説人們在出遊的時候就需要這種東西,所以這個測繪成果將會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間來。”

責編:常穎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