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先林面前,人們會情不自禁地驚訝、感嘆、讚美、欽佩。關於他這個人,關於他那些事,點點滴滴都透著看似離奇古怪卻又入情入理的科學家的特質。在他身上,我們找得到科學創造所需要的諸多元素:忠誠,聰慧,勤奮,執著,堅毅,果敢,樸實……所有這一切組合起來,演化出一個個為人津津樂道的科學故事,勾勒出一位卓有成就的科學家的經典形象。
當今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實力在提高一國社會生産力和國際競爭力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劉先林這樣的科學家,“科教興國”戰略的實現離不開劉先林這樣的科學家。他的愛國主義情懷、勇於開拓的進取精神、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都是我國知識分子優秀精神傳統的生動體現,都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寶貴財富。劉先林堪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愛國是劉先林一切理想抱負的源頭。在他的專業領域內,相關科研的一度落後及其帶來的依賴性,強烈地激起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在他的眼裏,科研已不再是純粹的智力活動,而是關係國家興衰的重要使命。當一個純潔的心靈被一種至真至誠的愛國情感所激勵時,一股無窮無盡的力量便噴涌而出,創造了非同尋常的功績。國家和民族,在劉先林的生命中永遠是沉甸甸的。
科學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事業,科學家是一群永不知足的人。科學上的任何創新,意味著對既有理論和技術的突破,意味著對未知世界的敏感和開拓。科學探索需要人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進一層,而不是躺在那裏安閒度日。如果一個投身科學的人,想到放下行囊、安營紮寨,那麼他的科學之路便已到了盡頭,他的科學生命也已燈枯油盡、無復生機。劉先林一直沒有停下行進的腳步,而科學的進取精神也始終是他身上永遠鮮亮的生命底色。他在研究項目上的持續進步,他對研究方向的高瞻遠矚,他在耄耋之年的科研熱情,無不顯現出他對探索精神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這樣的精神使劉先林的科學靈感和膽識如魚得水,化成了驚人的創造力。
創新需要才智和勇氣,也需要艱苦卓絕的努力。科學之路總是迂迴曲折,坎坎坷坷,你若不下定決心征服它,便根本沒有一窺真理堂奧的機會。一次成功,往往要千百次的失敗來墊底。獻身科學不是享清福,而是註定會經受時間和苦難的煎熬。“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劉先林深知其味,他把科研之路比喻為走出地獄之路,誰最能吃苦,誰最能堅持,誰就能最後走出去。為了走出這一條路,劉先林常常失去了正常的時空概念——無論寒暑,不分晝夜,走到哪思考到哪,生活的一切天地成了他的實驗室。科學家就是在這樣的“煉獄”中成就了自我。
探索是艱辛的,一個人獻給科學的東西多了,留給自己的就少了。科學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科學家不能是三心二意之人。科學需要投身其中的人丟掉累贅,心無旁騖,一心一意追求真理。因而,科學家通常就像真理一樣,深刻而又樸實無華。假如有人將名利當成科學的終極目標,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那麼名韁利鎖也終將葬送他的科學前途。在世人眼裏,劉先林的樸素與他的社會身份極不相稱——不加修飾的外表,狹小逼仄的辦公室,因陋就簡的辦事風格,不講待遇的工作勁頭,這些頗有點“寒酸相”的情況如何會讓人聯想到“院士”、“院長”之類的頭銜?然而,正是這種有些苛刻的簡樸,體現出一位科學家對志業最純粹最忠誠的堅守。
幾十年來,劉先林在科學的世界裏追逐著他的夢想,不棄不離,始終如一。不論現實發生何種變化,他總是寵辱不驚,保持著一種特有的從容和淡定。因為創新,他總是在變,因為執著,他又一直未變。變與不變之中,蘊藏著一位科學家的本真。科學有幸吸引了這樣一位睿智、真誠的追求者,國家有幸擁有了這樣一位成就斐然的科學家。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