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5日 18:51 來源:
新華網8月5日電(記者 趙世俊)什麼是測繪?劉先林説:“簡單的説,測繪就是把地球‘搬’回家。”
誰是劉先林?
我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與劉先林共事過的人都説,他衣著樸實,為人謙遜,與人為善,總是一臉微笑表情,從不悲觀,搞科研幾十年如一日,總是用實際行動感動你。
圖片説明:劉先林院士(新華網 趙世俊攝)
搞科研不是三起三落 而是百起百落
“作為從事航測儀器研究的專業科技人員,我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幫助推銷國外儀器,這可以賺大錢。二是研發中國自己的儀器,把這個市場奪回來!”劉先林毅然選擇了後者。
長期以來,國內航空攝影測量一直是採用基於膠片的航空攝影(攝像)儀。這種攝影方法成本高,對天氣條件要求苛刻,而且不能當場看出航攝效果,在數據處理效率等方面也有欠缺。為解決我國測繪發展的瓶頸——數據採集這個問題,2002年,已過退休年齡的劉先林毅然接受挑戰,承擔了國家“十五”測繪科技攻關項目——數字航空攝影儀的研製。他説:“中國人並不比外國人笨,一定要有勇氣趕超世界先進水平。”
劉先林深知這又是一條佈滿荊棘的道路,他帶領著項目組的八九個人,以忘我的工作熱情和高度的責任感夜以繼日地工作著。劉先林説:“搞科研需要有獻身精神,需要付出比一般的生産活動更大的勞動。許多重要的想法、重要的方案、重要的思路幾乎都不是在八小時以內想出來的。一旦工作上了手,就放不下。”的確,劉先林幾乎每天都把(科研的)難題放在腦子裏過夜,等第二天醒來時一有新的想法就馬上去試驗,有時同事看見他開車時嘴裏都在嘀咕著科研問題。
經過4年,一個又一個不知疲倦、高速運轉的日子,由劉先林領導的項目組終於成功研製出了SWDC數字航攝儀。面對又一次的成功,劉先林微笑著説:“搞科研工作會遇到很多‘攔路虎’,遇到‘攔路虎’不是僅靠看書就能解決的,而是靠思考、靠動腦、靠直覺、靠靈感、不要簡單認為是三起三落,而是百起百落,每一次低潮的時候都有想放棄的念頭,但最後堅持下來就成功了。”
科研産品如人品,劉先林的科研産品都有著特有的人格魅力,每個螺絲都體現了嚴謹的科學態度,每個焊點都透射出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劉先林就是憑著這種精神,一個個科研的碩果在辛勤地勞碌和汗水中豐收了。
超前的眼光是決定成功的重要因素
劉先林在測繪科研領域有著非凡超前的眼光,這是與常人的不同之處,他很早就提出要搞航測自動化。1973年,劉先林就著手從事航測自動化的研究。那時,航測自動化在國際上都是新思想,在測繪水平相對落後又封閉的中國則更是還沒有人提出過。劉先林的想法如此超前,以至於不為單位的一些同事所理解,經過幾年的艱苦拼搏,終於在1980年研製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航測自動化設備。
在採訪中,劉先林每次提到他的成功,總是説首先歸功於上級部門,歸功於單位和同事們的支持。劉先林説,中央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重視産業化,給他們的發展帶來了重要機遇。在他的科研生涯中,國家測繪局在項目審查、經費甚至政策上給了大力支持。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支持他成立了公司,科研上給予公司完全的自主權,這對於他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舒適的環境創造不出成績
1962年從武漢測繪學院畢業的劉先林,滿懷年輕人的熱情和理想,來到國家測繪總局測繪科學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這一幹就是40多年。
劉先林的辦公室簡單而樸實,沒有一樣多餘的東西,有一把椅子,一張辦公桌和一個書櫃。辦公桌上資料堆成了山,經常寫字的地方被磨掉了油漆。當記者問他:“這套辦公桌椅用了多久?”他説:“有二十年多了。”“為什麼不換呢?”他用樸實的語言説:“人在舒適的環境裏就創造不出來成績了。”
劉先林院士的辦公室簡單而樸實,記者看到他的辦公桌上經常寫字的地方被磨掉了油漆。(新華網 趙世俊攝)
辦公室是個套間,裏面是試驗室,試驗室只有桌子、架子,一個桌子上擺滿了零部件,另一個桌子上擺著劉先林正在研製的儀器,儀器旁放著眼鏡,螺絲刀和鉗子,如此簡陋的試驗室就如同一個家電修理部。但劉先林的同事介紹説,正射投影儀和解析測圖儀是在這間辦公室裏完成的,數字航空攝影儀機械部的設計也是在這間辦公室裏完成的。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科學家應該有一個設備先進的試驗室,更想不到在這裡能研製出如此先進的測繪儀器。
劉先林院士的試驗室內桌子上擺放著他研製的儀器和幾個簡單的工具(新華網 趙世俊攝)
他在總結科研成功原因時説:“我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點成績,究竟是由於腦子比較快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我想來想去,最重要的是吃得住苦,耐得住勞。”
把科研工作融入生活
“劉先林是個把科研工作融入生活的人。”同他在一起多年的老同事對記者説。
1969年到1971年劉先林被下放到地處河南省正陽縣的五七幹校。在這期間,劉先林不能再搞科研了,但他並沒有停止鑽研。劉先林在幹校發現當地有一些聯合收割機,但是從來沒見老百姓用過,他一了解,原來是他們不會用,買來就是拆零件用。第一次接觸農業機械的劉先林經過鑽研,居然讓這個龐然大物運轉了起來,調校好的收割機每天可以收割300畝麥子。
1971年,劉先林離開幹校,到石家莊第一汽車修理廠當工人,先在鉗工班,後到電工班。他對工廠的設備、電機、電源等作了大量研究,很快就熟練掌握了有關電機的技術及操作。當時汽車用的是直流發電機,有易磨損、易碳化等缺點,劉先林和同事決心製造交流發電機。工廠師傅説從來沒聽説過這種事,指責他們異想天開。他們也不在意,想盡一切辦法,沒圖紙就從別的工廠里弄來圖紙,沒有模具就把活塞熔化,自己做金屬模具。沒過多久終於試製成功交流發電機、並成功應用到生産實際中,不但給工廠帶來很大方便,而且他們生産的20台交流發電機銷售一空。劉先林説:“我從事科研工作,不管是不是我的專業,是不是我的本職工作,我都去幹,幹什麼就學什麼,正是有了這些經歷對我後來研發一系列測繪儀器起很大幫助。”他的同事説,像劉先林這種有鑽研精神的人,放到哪都是塊好料。
有人説,最有意義的人生莫過於不斷創新的人生。不管獲得過多種榮譽,不管身份怎麼變,劉先林只有一個沒有變,就是作為普通的科研工作者,踏實苦幹,全身心撲到科研工作上,一直默默地沿著一個目標走。
注:劉先林所説的把地球“搬”回家測繪技術,正是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數字航空攝影儀,全數字攝影測量工作站和三維虛擬現實系統共同完成,計算機通過這套系統可採集的地面山川河流的海量數據,並且自動生成全數字化的三維地形圖,真正實現了把地球數字建模後“搬”回家,這是我國測繪技術為社會信息化服務的一個進步。
人物檔案:
劉先林 (1939.4.19-- ) 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河北省無極縣人,中國共産黨黨員,1962年畢業于武漢測繪學院,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名譽院長。30多年以來,致力於攝影測量和航測儀器的研究工作,1963年提出的解析輻射三角測量方法,是寫入規範的第一個中國人發明的方法。研製成功的數控測圖儀獲國家測繪總局一等獎;正射投影儀及與之配套的程序,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解析測圖儀成為全國各省市生産大比例尺地圖的主流儀器,獲1992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8年全數字攝影測量系統JX4A-DPS通過國家鑒定,銷往全國並出口國外,獲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5月,&&研製的SWDC數字航空攝影儀通過産品鑒定。目前正與首都師範大學聯合研製三維城市快速數據採集系統;與山東科技大學聯合研製新型車載導航儀。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