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本網記者常穎北京報道):科技創新是一條艱辛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這一點,在測繪科研一線上拼搏了大半輩子的劉先林比誰都清楚。在擔任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院長的時候,他曾對新來院的年輕人發表這樣的演説:“祝賀你們進入了地獄的大門!測繪科研的道路,就是我們在地獄裏飽經艱苦,尋找到一條走出地獄的道路。誰最能吃苦,誰最能堅持,誰就能最後走出去!”這是劉先林的親身感受,他也正是在“地獄”裏不停地艱辛探索的人。
劉先林辦公樓樓道裏放著一件像公園裏小船一樣的東西,誰都不會想到,那是一種簡陋的蜜蜂三型飛機的機身,插上翅膀就可以飛上天。這是他們試驗用的飛機, 2006年4月在四川試驗時用的就是這種飛機。
當時,劉先林帶領幾名研究員到達宜賓時,已是下午5點多,太陽西斜,劉先林他們連賓館都沒進,連行李都未卸,就迫不及待地和大家驅車前往試驗區試飛。課題組的同志幾乎都沒有試飛過,看著這小小的飛機,有的同志心裏不禁犯了嘀咕:這與我們平時乘坐的飛機差別也太大了,駕駛艙只有2個座位,機艙不是密封的,安全有保障嗎?況且飛行過程中還要根據試驗的需要空中停機,危險性極大。飛機安全系數不是太高還只是一個方面,更關鍵的是試驗難度大,技術操作水平要求高,修正航向、調整水平等等,許多操作要由人代機器來完成。但是,要取得第一手資料,就一定要上去。劉先林二話沒説、身先士卒,自己率先獨自登上了飛機,一飛就是40多分鐘。他説,他一定要親自上去看一看儀器的工作情況,親身感覺飛機的震動到底有多大,對儀器會産生什麼影響。環境、條件差一些,我們就要用人力補其不足,這叫做“以軟補硬”。他無私無畏的行動帶動了大家,感動了在場的工作人員。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大家打消了顧慮,爭著幹,順利完成了試驗任務。
冬去春來,花開花落,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的許多同志,自打當年一進單位,就不斷地聽到對劉先林的表彰與讚美之聲。20多年過去了,劉先林的腳步已不復當年那麼矯健,滿頭白髮也比當年稀疏了許多,但是一直沒有變的,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勞碌,是大家對他毫不吝惜的讚揚。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