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英勇爆破 血與火中迸發靈感 戰場製造 汽油桶變身重火炮 實戰檢驗 問題不斷出現 土裝備如何拿下敵工事 新武器能否應對大決戰 |
工兵英雄 |
飛雷炮的發射圖解 |
1947年5月11號,硝煙瀰漫在山西晉南小城解縣的上空,距離城門一百多米的樹叢中,我晉冀魯豫第四縱隊的工兵戰士白孝基、張天星和戰友們悄然摸近了城門一側的炮樓,他們要在總攻之前掃清障礙。
爆破雖然成功但是兩名戰友犧牲。幾天的戰鬥中,工兵連減員情況很嚴重。
1947年,解放戰爭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依照黨中央的部署,陳庚領導的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反守為攻,突破了敵人的封鎖,殺入國民黨閻錫山部的腹地。敵人憑藉堅固的城墻堡壘作防禦,我軍卻沒有足夠的炮火支援。戰士們只能採用這種危險的辦法:隻身爆破!
在一次學習班上,工兵連連長聶佩璋提出:抗戰期間根據地軍民曾利用炸藥拋射地雷打擊侵略者,能否用這種法子拋射炸藥包來完成爆破呢?連長聶佩璋和一名工兵骨幹高文奎動手操作,試驗非常成功。
依照這個思路,高文魁和其他戰士們買來棗木板,找來汽油桶,工兵連造出了新武器:飛雷炮。在經過幾次實驗後,工兵們裝上了炸藥包準備實彈射擊。大夥沒想到:炸藥包剛剛打出去就炸成了碎片!
撿回打碎的炸藥包反復對比後,大夥發現:原來問題出在包裹炸藥包的繩子上。麻繩換成了電話線,炸藥包依照飛雷炮的發射要求重新改進。
在河南陜州的攻城戰中飛雷炮正式投入實戰,飛雷炮一發即中,為攻城部隊打開了入口。為了保證發射精度,工兵們借鑒了炮兵的瞄準技巧。雖然威力驚人拋射距離也不近,但飛雷炮的射擊準確性始終困擾著大夥。一九四八年五月,敵人重兵突然逼近,新的大戰就在眼前!
一九四八年十月一號早晨,駐守河南鐵門鎮的敵軍突然感覺到了異樣:陣地前沿冒著槍林彈雨潛入堡壘附近的爆破手突然沒有了,對面陣地上的掩護射擊也停了,雙方陣地在瞬間一片死靜。
在中野四縱的前沿戰壕,幾門粗大的汽油桶被挪到了壕溝邊緣。幾個月來的實戰中,工兵們已經離不開這種武器,四縱工兵連的每個排都配備了飛雷炮。這次,他們的目標是對面一百多米處敵人陣地上的地堡群和縱橫交錯的戰壕。
負責這門武器的張天星把汽油桶放進了一個早已挖好的土坑,一週前,他們在戰鬥中繳獲了一大批黃色炸藥,借這個機會工兵們對炸藥包的裝藥量和外形都做了改進,飛雷炮還有了專用的炮彈!在陣地另一端工兵骨幹高文魁也做好了發射準備。
經過反復調整,這時的飛雷炮裝藥量至少五公斤。爆破力有了很大提高,就連外形上也明顯不同。為了儘量減小拋射時的空氣阻力,工兵們借鑒了火炮炮彈的外形,四四方方的炸藥包被捆紮得前尖後圓。
完成調試後,三門飛雷炮一齊發射。每次發射完,高文魁都會探出頭來仔細觀察炸藥包的落點。隨即轉過身來指揮其他戰士重新調整放置汽油桶的土坑。
為了提高飛雷炮的爆破精度,工兵們想了不少法子。純粹的目測肯定不夠,每次發射後,戰士們都要靠調整土坑坡度以及炮筒支架角度來控制炮身,保證炮彈的落點不會偏差。
接連兩波發射,十幾枚飛雷炮彈拋向敵軍陣地。對方終於見識了這些從天而降的白布包的威力,敵人的前沿工事基本被摧毀!
射程雖然短,飛雷炮的破壞力卻比有些重型火炮還強大。它的爆炸不光是摧毀了敵工事,對於敵人的戰鬥人員,飛雷炮彈爆炸時發出的震天撼地的聲響同樣産生了驚人殺傷力!
國民黨軍隊中甚至流傳開了一種説法:解放軍得到了某種秘密武器:它是可怕的特大威力炮!
對鐵門鎮敵軍的攻擊很快向縱深挺進。第二波發射結束後,一直在前沿觀測的聶佩璋連長把高文魁、張天星和幾位班長叫到觀察哨裏,他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飛雷炮的發射節奏突然慢了下來?為了保證射擊精度,戰士們不得不在每次發射之後重新添土,移動飛雷炮,調整炮身角度,這顯然會影響到發射頻率甚至影響到最終的爆破效果。在激烈的大戰關頭,這個問題愈發突出。
在飛雷炮的頂部或尾部安裝了瞄準器之後,士兵就可以給操作者提供一個參照。每次發射後,工兵們就可以根據角度儀迅速調整炮身角度,而不用再反復挖土添坑。這一來就大大縮短了發射間歇,基本實現不間斷發射。
在聶佩璋連長的反復推算下,高文魁和工兵連其他戰士還為飛雷炮彈的設計提出了一整套詳細數據。明確規定了炮彈重量、導火索長度等諸多細節,以便於其他部隊的戰士仿製。
1948年11月23日,雙堆集這個方圓不到十公里的小村子已成了另一種景象。十萬人的黃維軍團被我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圍堵在這裡。在幾次突圍都沒能成功的情況下,黃維兵團在雙堆集轉入防禦。
短短幾天裏,黃維部隊利用地形構築了大量地堡、交通壕,構成了裏外三層的防禦體系。在整個防禦陣地的中心,黃維還把幾百輛汽車聯成一圈,並用沙土裝滿打造出了一條所謂的核心防禦圈。
幾個月來為了行動迅速,中野將重型武器丟棄不少。面對敵人如此強悍的防禦,火炮不足成了大問題。為減小進攻時的傷亡,我軍總結出了一種新打法;迫近作業,把坑道挖到敵人前沿,儘量縮短裸露衝擊的距離。隨著坑道的延伸,陣地前雙方壕溝和工事犬牙交錯,兩軍對壘更加接近。雙方距離幾十米,這正是飛雷炮的理想射程,這個武器有了絕佳的發揮威力的機會!
12月6號中午時分,雙堆集上空的太陽縮進了烏雲背後。在為總攻所作的炮火準備中,飛雷逐漸成了主角。幾十門飛雷炮推進到了戰壕的最前端,敵人裏外三層的防禦工事基本暴露在飛雷炮的射程內。
接連三波發射後,對方三層防禦工事都飛上了天,敵人汽車防線也土崩瓦解。
進攻部隊開始向縱深推進,工兵連手裏的飛雷炮彈使用殆盡,恰恰就在這時張天星接到新任務。用四發炮彈打掉,暗碉、鹿柴和有一挺重機槍的山墻。張天星不敢輕易出手了。調整射程,四發炮彈終於打掉了敵人的三個目標,一直被火力敵人壓制的戰士們順利拿下了這個據點。
在戰場前沿,二十二旅工兵連二排排長高文魁緊盯著五十米外的一個敵人工事。在此之前,他憑著自己豐富的經驗和熟練的技術,靈活操作飛雷炮摧毀敵人多個目標,為突擊隊掃清了衝鋒道路。
可就在這時,敵人的這個機槍火力點卻擋住了突擊隊的衝鋒道路。此時他們的手裏只剩一發遠程炮彈。高文魁隨機應變,調整飛雷炮角度,角度85度!這時的飛雷炮和地面之間幾近直角!
飛雷彈打出去落在了距火力點兩三米處,可高文魁並沒立刻聽到熟悉的爆炸聲!因為打得是遠程彈,導火索燃燒時間也比較長。
一看還不爆炸,高文魁著了急,就在這時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響起。煙霧散盡,敵人的地堡也不見了。這次爆破清除了對突擊部隊威脅最大的障礙,掃清了衝鋒道路。
在淮海大戰中,參與併發揮了作用的飛雷炮達到了一百多門。淮海戰役持續了兩個來月。在此期間飛雷炮功不可沒。它的出現減小了我方進攻人員的傷亡,彌補了當時我軍火炮的不足,使得敵方一些重要防禦工事在短時間內被順利摧毀。此後隨著我軍重型武器不斷豐富,飛雷炮逐漸退出兵器舞臺。
淮海戰役中,中野四縱工兵連涌現出了一大批飛雷英雄。四縱二十二旅工兵連二排排長高文魁積極鑽研飛雷發射技術,在決戰時刻表現英勇,成功使用飛雷炮準確摧毀多處敵人重要目標,因此獲得了“工兵英雄”的光榮稱號,他的事跡在當時的部隊裏引起了很大反響。四縱工兵連也因此受到嘉獎。
今天,飛雷炮的提出者聶佩璋,飛雷炮的使用和改進者“工兵英雄”高文魁已離開人世,其他幾位使用者也過古稀,老戰友們時常會聚在一起追憶往事,這種武器已把他們和那段風火歲月緊緊聯在一起。靈感迸發于戰鬥當中,製造就在戰場上完成,這種特別的武器和它創造的奇跡會被永遠銘記!
(2007年8月22日16:26cctv-1科技博覽欄目播出)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