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天眼”巡空(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6日 18:51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一個年輕的兵種,一個複雜多變的戰場。面對強大的對手,初上戰場的他們該如何隨機應戰,他們能否經得住實戰的考驗。

101營奔赴前線

雷達

原101雷達營 劉子真 教導員

    1950年3月10號,解放軍上海警備司令部防空處,請專家修好了他們偶然發現的一部舊雷達。5月11號,解放軍高炮部隊根據這部雷達提供的監測情報,成功地擊落了來犯的敵人轟炸機。

    1950年5月,中央軍委決定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雷達部隊。並請當時正在上海協助防空的前蘇聯防空部隊進行培訓。經過兩個多月的嚴格訓練,這一年的八一建軍節時,新組建的解放軍雷達部隊101營和141營,分別在上海完成了他們的結業考試。

    就在雷達營的官兵們還沉浸在圓滿完成培訓的喜悅之中,101營教導員劉子珍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讓他到上海防空司令部參謀長黃靜辰的辦公室去一趟。任務下達了,三天時間,全部人員調往東北。同年的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950年8月8日,雷達101營離開了繁華的大上海,奔赴東北的中朝邊境。

    1950年8月12日,列車在暮色中徐徐開進瀋陽。此時,101營已經劃歸東北防空司令部指揮。在這裡,雷達兵將配合我空軍作戰,從空中阻擊頻繁入侵的敵轟炸機。一到瀋陽,指導員劉子珍和營長孟機萃立即到東北房司報道。

    在蘇聯顧問的建議下,101營的五個連,將被部署到中朝邊境中國一側。雷達部隊對陣地的選擇是非常講究的,但此時年輕的中國雷達兵面對當地複雜的地形,他們幾乎沒有人知道應該怎樣為雷達選擇陣地。

    中朝邊境群山密布,長白山脈,老齡山脈橫臥在兩國之間。101營的五個連10部雷達,在這裡火速佈防。他們不約而同的將雷達陣地,選擇在了山頂上。因為站得高,看得遠,沒有人懷疑這個決定的合理性。

    8月27 日,101營所有雷達鋪設完畢。也就是在這一天,美國飛機飛到了鴨綠江邊,向中國一側的目標轟炸掃射。可是當戰士們打開雷達時卻發現,雷達發射出的電波被高山反射回來,屏幕上滿是高山的固定回波。

    在丹東市錦江山公園的山頂,當年雷達一連的雷達天線就架設在離亭子不遠的地方。站在這裡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國空軍企圖炸毀的鴨綠江大橋。五個雷達連中情況最好的,就是一連的四式雷達,但也只能忽隱忽現的看到250公里外,朝鮮平壤上空的飛機,卻看不見進出自己防區的目標。

    面對這樣的結果,101雷達營的官兵十分著急。難道是雷達出了問題?但怎麼可能所有的雷達都出現同樣的問題呢?

    為了檢查雷達的性能,9月初,東北防空司令部專門派出一架飛機。飛機從瀋陽到丹東,再從丹東到吉安,這是他們最主要的防區,上級事先將飛機的航線,時間和高度都通知了雷達兵。結果仍舊令人沮喪,五個雷達連,10部雷達只報出了幾個不連續的點,而這幾個點根本無法描述飛機的航線,達不到戰鬥要求。此時,營長孟機萃再也按捺不住,跑出雷達機房,站在雷達站的山頭上,他聽到了飛機的聲音,甚至已經看見了飛機飛過,可雷達屏幕上卻依舊是一片茫然。

    雷達兵不能提供有效信息,空軍就無法投入戰鬥。而後來發生的事,更是讓年輕的雷達兵感到臉上無光。有幾次敵人入侵丹東,雷達兵沒有及時獲取行蹤,飛機飛到120公里以後,回波就看不到了。何時飛進,何時到丹東轟炸,雷達上沒有顯示,當飛遠了才看到。幾次轟炸雷達都是這樣,年輕的雷達兵受到了上級批評。

    一個多月來,一連的技術組長鄭乃森坐立不安,平時,他在戰友的眼裏,可是個技術權威。鄭乃森的雷達連在丹東錦江山的山頂山,能看到漢城的飛機,但美軍幾次轟炸丹東卻從未看到。結合雷達電波傳輸的特點,他試著把一架輕便的602雷達,架到山下平原上。結果令他喜出望外,在平地上他竟然看到了進出防空區域敵機連續的航線。

    原來,101營當時所用的三種雷達,均為超短波雷達,這種雷達需要直射電波和地面反射電波共同射向目標,因此對陣地有著嚴格的要求。需架設在起伏不大的緩坡之上,以得到有效的地面反射。問題解決後,全營10部雷達陣地,又經過選擇和調整,一個縱深800公里,面積43萬平方公里的雷達情報網終於覆蓋在了鴨綠江兩岸。

    1951年1月21日,雷達兵們在顯示器上看到,有好幾批敵機越過平壤北上,向連接中國的鐵路飛來。他們緊盯顯示屏,準確利索地向空軍報告著敵機的動向。不久,傳來消息,在雷達部隊情報的配合下,志願軍航空兵裏漢大隊第一次擊傷美軍飛機。這是新中國航空兵歷史上的第一次,緊張的值班室中立刻透出掩飾不住的興奮,因為這也是雷達兵的第一次。

    年輕的雷達兵在初次的勝利中,迅速進入狀態,隨後陸續發現並報送了多次敵機的活動。這些重要的空中情報,使新中國的航空兵在初戰中便鋒芒畢露。

    就在第一批雷達兵參戰不久,1950年12月,一群來自東三省的中學生秘密集結在瀋陽的貝塔班,學習雷達的操作技術。他們為加入這樣一個獨特的兵種而自豪,以年輕人的激情投入了瘋狂的學習。後來,新中國的許多雷達兵骨幹都出自這批人。

    101營雷達部隊此時還全部駐守在中國境內,總共10部雷達,監視範圍相互銜接。自中朝邊境,深入朝鮮戰場250公里左右,它提供的情報價值已經令人刮目相看。

    就在101雷達營逐漸適應這場戰爭,遠東空軍轟炸機損失不斷的時候,雷達兵在一次作戰中又遇到了新的挑戰。

    一天下午,雷達兵報告有大批的敵機近襲,其中還有大型轟炸機。這個時候,指揮所就命令全連進入一等戰備。朝鮮北部上空,B29機群正向中朝邊境飛來,高空中還有掩護的F86,成群結隊,上上下下都是飛機,在震耳的轟鳴中,恐怖和殺氣撲面而來。

    642操縱員吳偉,突然看不到目標了。5寸A型顯示器的時間機械上,突然變成了像毛草一樣的雜波。所有的固定和波動目標,全部消失在雜波當中。

    過了一兩分鐘,路42圍,也發現了干擾,原來,所有來襲的轟炸機針對雷達電波,都安裝了無線電干擾裝置。在主要作戰方向上,吳偉他們還是看不到目標。兩個人死盯著監視器,目光幾乎瘋狂。

    自從美軍實施干擾之後,年輕的雷達兵一直生活在巨大的壓力下。當他們知道雜草波是由轟炸機加裝的干擾設備造成的之後,他們很快就確定了這種干擾的性質。瞄準式干擾是針對雷達正在使用的波段發射噪音電波,而在當時志願軍沒有反干擾的任何裝備。

    如何使得敵機發射的干擾電波對雷達不産生影響?無線電收音機當時給了雷達連的技術人員靈感。只要改變雷達電波的頻率,使得干擾電波與雷達電波不在同一頻率,那麼,干擾就不會起作用。經過反復調試,技術人員在雷達的接收機,發射機上調出了幾種固定的頻率,干擾一旦出現,只要改變頻率,就能有效地減輕干擾的影響。

    1951年7月21日,四連雷達機房內,剛參軍不久的劉乾坐在標圖桌前值班,他當時不到20歲,看上去還像個中學生。交接班的時候。操縱員大喊一聲,情況,大家立即進入緊張戰鬥狀態。

    幾乎同時,耳機中傳來操縱員的聲音,報發員迅速把敵情通報瀋陽情報總站,劉乾緊張的有些喘不上氣來。

    這時候操縱員報出來動1,153,148,動1,還有高度和機型,動1是叫敵機第一批,153,是方位,148是距離,動1是一架。緊接著就報了第二點,就變成了兩架。

    此時,總站已經下令一等戰備,關鍵崗位換上技術尖子。劉乾被從標圖桌前換下,接替了報話員。沒想到,他在這個位置上,經歷了終生難忘的時刻。當時空中的所有情報,都是報到在情報總站值班的劉乾這裡來。忽然間4點上報敵情,開始報的是一架,後來又報兩架,四架,八架,他立即追查到底是幾架?接下來,目標突然變得混亂,沒有規律。

    值班連長根據干擾情況,立即採取措施。等回到標圖室,他自信地命令劉乾,按八架報。經過瀋陽的觀察,核實確實是八架敵機。這樣就把準確的情報,通報給了航空兵。我方起飛了八架飛機,進行了空中攔截。在本溪上空,擊落了七架敵機。其中有一架被擊傷,經丹東人員跟蹤掌握,到了高層上空消失。

    十多天后,總站的嘉獎令到了,年輕的雷達兵對空中情報,把握的完全準確。

    1953年7月,朝鮮戰爭已經歷了整整三個年頭。這年的7月27日夜22時,鐘聲響過之後,和平終於降臨了。人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雷達兵卻依然堅守在不易被人發現的角落,默默的監視著遼闊的天空。僅僅三年前,當他們把第一部舊雷達架設在上海安國路76號的樓頂時,當他們陌生好奇的走進這場戰爭時,誰能相信現在他們已經做好準備,在中國遼闊的空域編織一個兵種的夢想。

    (2007年8月16日CCTV-1 16:26科技博覽欄目播出)

責編:常穎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