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天眼”巡空(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6日 18:48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飛機頻繁轟炸,望遠鏡不能有效預警?偶然間,他們意外得到神秘裝置。興奮之餘,他們將如何使得這個神秘機器在城市防空戰中發揮作用。

原解放軍上海警備司令部防空處 劉光遠處長

敵軍轟炸機

    1949年6月的一天,一陣刺耳的防空警報聲,給剛剛解放的上海蒙上了一層死亡的陰影。這些天,解放軍雖已全面接管上海。但踞上海僅有90公里的舟山島,還沒有解放。國民黨飛機在這裡的定海機場頻繁起降。對5月27 號剛解放的上海實施輪番轟炸。那時,中國60%的工業都集中在上海。外灘上幾百家金融機構,還組成了中國唯一的金融中心。上海,無疑是新中國的經濟命脈。

    針對國民黨飛機一次又一次的狂轟濫炸,為保衛上海,解放軍在東南沿海設立了地面對空監視哨。可哨兵們當時擁有的遠距離觀測飛機的設備,只有望遠鏡。這種靠目測預警的距離非常有限。等到發現飛機,拉響警報,它已經飛抵上空了。

    此時年輕的解放軍防空部隊,只有高炮和望遠鏡,對國民黨空軍的轟炸,往往猝不及防,束手無策。如何才能做到提前發出警報,已成了大上海上上下下最為頭疼的一件事。當時的解放軍上海警備司令部防空處處長劉光遠,更是為城市的防空焦慮不安。

    1949年歲末的一天,一個非常偶然的事情引起了劉光遠的高度重視。那天,一個送信的解放軍通訊員,在虹口區體南橋附近迷路了。問路時,通訊員突然發現,車上拉的一些他從沒見過的神秘機器,出於好奇他打聽這些東西是幹什麼用的?那兩人的回答,令他莫名其妙。回到駐地,通訊員向劉光遠提起此事。

    當劉光遠問他,那些裝備叫什麼名字時,通信員則結結巴巴地説,好像叫什麼達。劉光遠又問,這個什麼達是幹什麼的,通信員説,聽他們講是看飛機用的。

    聽了通訊員不大連貫的描述後,劉光遠雖然不明白通訊員到底看到了什麼,但這個東西能看飛機,卻讓他産生一種直覺:或許,找到那些神秘的設備,就有可能改變上海城市防空的弱勢。

    劉光遠迫不及待地在通訊員的帶領下,來到一所舊倉庫。倉庫裏面堆放著大量的國民黨撤退時遺留的武器裝備。在看護舊裝備的技術人員幫助下,劉光遠很快找到了他們要找的神秘裝備——雷達。

    雷達是英國物理學家羅伯特沃森馬特,在1935年發明的一種既能發射無線電波,又能接收反射波的無線電裝置。它能在很遠的距離就探測到飛機的行動。雷達從一誕生,就顯示出巨大的軍事價值,它同導彈和原子彈一起被稱為二戰的新武器。

    而此時被劉光遠他們發現的這個雷達,則是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接受日軍的投降物資。一共提走了20多箱,有鐵皮的,有木頭的,還有紙包的,能提的都提到上海提籃橋的安國路。

    很快,這一部日本造的雷達,被架設在安國路76號,上海警備司令部的樓頂上。看著轉動起來的雷達天線,從未見識過這種高科技裝備的解放軍上海警備司令部的所有人員,心裏都沒有底,這玩意真的能在很遠的地方看見飛機嗎?

    1950年2月6日清晨,天空晴朗,人們和往常一樣,開始一天新的生活。這天上午9點,國民黨空軍的17架轟炸機,沿著東南沿海直奔上海。當地監哨發現飛機為時已晚,幾乎在警報聲響起的同時,17架轟炸機對剛剛解放了8個月的上海開始狂轟亂炸。位於閘北區的楊樹普發電廠,閘北自來水廠毀壞嚴重。上海的發電量由15萬千瓦降至4000千瓦,全市陷入一片黑暗,市區工廠幾乎全面癱瘓。這就是震驚了中共中央高層的上海“2•6”大轟炸。轟炸過後,人們奇怪地發現,上海警備司令部樓頂上的雷達天線,仍在不停的轉動著。可就在飛機轟炸整個過程中,它的顯示器上卻一片茫然,根本沒有發現一架飛機的影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在關鍵時刻,這部雷達為什麼沒有起作用?

    很快,上海交通大學校務處,收到一封上海市政府的來信。信中請求,交大方面調部分無線電專業的學生,幫助修復雷達,落款人是市長陳毅。第二天,交通大學機電係四年級的21位大學生,來到了安國路76號。

    這是一部日本造四式雷達,它有天線,發射機,接收機,顯示器,操縱臺等幾個部分。只在書本上聽過而從未接觸過它的大學生們按照線路圖,對雷達做仔細的分析。

    他們檢查了所有的部件,在確定每個部件都沒有問題之後。大學生們開動了雷達,就等著看到回波發現目標了。可奇怪的是這期間,國民黨飛機幾次飛臨上海,而雷達依然沒有發現。這一下把所有人都急壞了。防空處決定,向無線電專家求助。

    一位姓馬的電臺臺長來了,修了一個多禮拜,雷達還是沒有得到修復。到了3月10號這一天,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防空處秘密的進來一個人,他一到安國路76號,就圍著雷達忙了起來。此人貌不驚人,卻有一種令人信任的專家氣質,看著他十分自信的工作,劉光遠和他的手下在急躁不安中又升起了一線希望。

    這位專家叫錢尚平,舊上海國際電臺的總工程師。一番忙碌之後,他相信學生們確實已經修好了雷達的所有部件,只是忽略了一個細節問題。那就是發射機的頻率和接收機的頻率一定要匹配,雷達才可以正常工作。錢尚平用自己帶來的一個儀器,調整好發射機和接收機的頻率後,人們欣喜的發現,雷達對周圍的一些高大建築物有了反應,示波器上出現了一些固定回波。雷達看來修好了,大家都很興奮。老紅軍出身的劉光遠處長,除了高興之外,又多了一份冷靜,他覺得:這修好的雷達能否在上海的防空中發揮作用,還有待實戰的檢驗。

    3月20日上午9點鐘,熒屏上突然出現一個不易察覺的信號回波,這個微弱的回波一瞬即逝,在距離上看,應該是上海東南方向250公里處,這正是雷達監視的主要方向。一個月前,那次振動中央的“2•6”大轟炸的國民黨17架轟炸機,就來自這個方向。於是,值班人員的每根神經都繃緊了,他們的眼睛死死地頂住雷達屏幕。

    在此後的幾分鐘,值班室裏時間仿佛凝固了,他們幾乎能聽到彼此心跳的聲音。幾分鐘後,幾個人根據回波的方向和回波距離的變化確認,這就是敵機。

    此時,值班人員從雷達屏幕上捕獲的信號,正是一架美國B24轟炸機的回波。他們馬上把情況報告給指揮室。轟炸機剛剛靠近上海閘北,地面炮火開始猛烈射擊。在地面炮火猛烈攻擊下,轟炸機無法低空飛行,也沒能接近攻擊目標,慌亂之中,盲目投下炸彈,就匆匆地返航了。這次敵機轟炸帶來的損失微乎其微,正是由於解放軍第一次借助雷達,提早發現情況,使得高炮部隊有了很大的發揮。

    通過這次實戰,劉光遠和他的戰友們發現,這部雷達的確能夠遠距離預警,可以探測到遠在250公里以外的飛機,這對上海防空而言,就意味著有至少30分鐘的準備時間。

    經過3月20號的戰鬥,國民黨空軍把行動改在了不易察覺的夜間進行。 5月11號,晚上9點多鐘,安國路雷達隊再一次捕獲目標。聽到有情況,石松言來到值班室,他們對飛機的回波已經不像以前那麼陌生,一點一點報著敵情。夜幕中,黑森森的炮管,悄悄地指向空中,探照燈光柱突然閃亮,石松言目睹了一個壯觀的場面。一架飛機被探照燈照住了,飛機往下掉,這個探照燈也跟著飛機往下。飛機掉到地上,爆炸聲傳出了很遠。

    這是解放軍第一次使用雷達和高炮密切配合,成功擊落敵人轟炸機。從這以後,國民黨飛機再也沒有來過上海。而這部老舊雷達也終於經歷了實戰的考驗,也就在這一年的5月,中央軍委決定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雷達部隊。雷達營在南京成立了。

    從上海,南京,抽來120多男女,要求就必須是初中以上文化,當中個別是大學生,多數是高中生。為了保密,部隊番號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電訊大隊,後來被定位雷達101營。這大概是解放軍有史以來,學歷最高的一支部隊了。

    與此同時,在上海,以淞滬警備司令部防空處雷達隊為基礎,組建了電訊營——141營。這時,新組建的雷達部隊,沒有人知道如何利用雷達作戰。其中的很多人甚至還從來沒有見過雷達,於是,雷達營的培訓開始了。教員多來自前蘇軍巴基斯基防空部隊。1950年的八一建軍節,101營和141營分別在上海做培訓後的結業考試,考試現場緊張熱烈。

    考試結果,令在場的蘇軍總顧問巴基斯基將軍十分滿意。他認為蘇軍提供的雷達裝備,完全可以移交給年輕的中國雷達兵了。

    可就在雷達營的官兵們還沉浸在圓滿完成培訓任務的喜悅之中時,101營教導員劉子珍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幾天之後,他們將遠離上海,在一場殘酷複雜的戰爭中,接受更為嚴峻的實戰考驗。

    (2007年8月15日CCTV-1 16:26科技博覽欄目播出)

責編:常穎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