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瑰寶。中國的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稱為世界最傑出的“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之一。
崑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昆山腔”,為崑曲之雛形。明代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昆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弋陽等南曲的長處,發揮昆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于一體的“水磨調”,通稱崑曲。到萬曆末年,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崑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準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明末清初,崑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崑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崑曲腔係,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至清朝乾隆年間,崑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崑曲開始獨霸歌壇,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崑曲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曼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以聲若遊絲的笛為主奏樂器,使崑曲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著稱。由於表演藝術的全面發展,腳色行當自然越分越細,如老生分副末、老外、老生;小生分官生、小生、巾生;凈分大面、白麵、二面、小面;旦分老旦、正旦、作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耳朵旦等。各行腳色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心理情緒、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作為一個獨立的劇種固然衰微已久,而其藝術生命實際上遠遠沒有終結,京劇、越劇、川劇、湘劇、婺劇、祁劇、桂劇、柳子戲等,都受其深刻影響,仍保留著崑曲的部分劇目、聲腔和曲牌。至今浙江、上海、南京、北京還有獨立的崑曲劇團,繼續演出。
崑曲的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突出的文學藝術價值
昆劇是一種高品位的富有雅趣的精美藝術,是中國民族戲曲具有代表性的高雅藝術。它的曲詞極其優美,其描寫手法具有高度的藝術色彩,文學性很強。和其他的地方戲曲不同,崑曲有固定的劇本,而且文學水平甚高,是優秀劇作家的作品。崑曲的劇本包括元代雜劇、宋元南戲、明清傳奇以及近代的改編和創作,這些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因為在崑曲舞臺上得到演繹而意義非凡,崑曲同時也就飽滿地蘊涵著中國傳統音樂和文學的典雅之美。正如著名的旅美作家白先勇所説:“崑曲無它,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詞藻美。” “昆劇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昆劇是一門已達世界性、打破語言藩籬的民族藝術!”
第二,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
翻一下中國文藝史,不難發現,隨著社會的變遷,文藝呈現者不同的發展階段和鮮明的時代特色。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傳奇、清小説、地方戲等,一脈相承又各具藝術特色。其中,明傳奇的主要演出樣式就是崑曲,它既是元雜劇與南戲的直接繼承與發展者,又是清代地方戲和京劇的先祖或母體。一部800年的中國戲曲史,崑曲就有600年,是中國戲曲承前啟後的中堅者。崑曲至今還保有元雜劇與南戲的遺響,如《單刀會》、《張協狀元》等,京劇和許多地方戲中至今仍演唱著崑曲劇目。崑曲文學反映了一個時代、數百年的社會狀態、人生歷程,《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名著是我國一代文學之高峰,也是世界文壇的璀燦明珠。
第三,“百戲之祖,百戲之師”
崑曲是我國戲曲舞臺藝術的集大成者,被譽為“百戲之師”。明代以來,崑曲把聲、色、舞及各種文學形式乃至各種技藝高度綜合統一到一起,成為最完備的劇藝,並且進而達到了相當精緻的程度。它的唱腔清柔婉轉、優美動聽,各門角色的表演藝術精美絕倫。它融合唱、做、念、打為一體,運用手、眼、身、法、步等高超的表演技能來塑造舞臺形象,載歌載舞,雅致精湛。崑曲又于近三百餘年來影響推動了數以百計的劇種的成長與發展,被譽為“百戲之祖”。近代京劇、川劇和越劇、梆子等地方戲都向崑曲吸取營養,遵照崑曲的美學原則來規範自己的表演體系,崑曲的美學體系至今仍是中國戲曲美學的典範。
責編:張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