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西施故里之爭爭出一片輝煌 
————西施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紀實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7日 15:54 來源:

       2006年6月10日,第一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日,國務院公佈了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西施傳説”榜上有名。

    這意味着多年來關於西施故里究竟是諸暨還是蕭山的爭議塵埃落定。國務院的認定無疑為這位絕代美人頒發了出生證。西施故里“諸暨説”和“蕭山説”的對壘,終於以“諸暨説”大獲全勝而告終。一位諸暨人欣喜地説:“西施出生地在諸暨,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不爭”之後又起紛爭。同年10月28日,蕭山舉行“臨浦與西施”學術研討會,蕭山人仍堅持對美人的“所有權”:堅持西施的出生地在蕭山,蕭山也將逐級申報“西施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

    西施故里之爭塵埃乍落,硝煙又起……2007年3月下旬,記者來到了浙江省諸暨市採訪。

    西施究竟生於何地

    阮遜和何曾武坐在記者面前,這兩位西施故里“諸暨説”的得力戰將此時已是滄桑滿面,華發染頭。

    南開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阮遜有個別號:“西施的情人”,而他的戰友、劇作家何曾武也像愛情人一樣愛着西施。兩位都已退休但都還在為“情人”奔忙的老人,對西施的濃情厚意老而彌堅。

    28年前的那場爭論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把他們拖進一個使他們的生命揮發出絢爛異彩的事業中去。

    1979年,蕭山教師王瑋常在杭州公開出版物上發表文章:《西施出蕭山》,提出西施的出生地在蕭山的觀點。

    一石擊水,波濤涌起,一場歷時7年、範圍涉及全國的爭論由此拉開序幕:西施故里在諸暨還是在蕭山?

    諸暨是古越文化發祥地之一,其歷史可“遠溯諸虞夏周而上”,諸暨原為古諸稽國,後為商王朝所滅。

    李白詩云:“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出生於春秋末越國苧蘿的西施姓施名夷光,位居昭君、貂禪、楊玉環這中國四大美女之首,乃“東方維納斯”。西施在我國無人不曉,“貌若西施”、“情人眼裏出西施”、“東施效顰”等成語均與西施有關。而在歷代文學作品中,歌頌西施的詩詞、曲賦、戲曲、小説更是汗牛充棟,多不勝數。

    西施的影響還跨出了國界。新加坡有“西施街”,韓國有“西施浦”,日本秋田象瀉町每年舉辦“西施節”,評選西施小姐。

    西施在歷史上是否實有其人?史無定論。相傳吳越相爭,越敗,越王勾踐為複國雪恥,知“吳王淫而好色,惑亂沉湎不領政事”,於是選美女西施獻於吳王夫差,使其沉湎酒色,荒廢國政。西施以身許國,忍辱負重,終助勾踐完成了滅吳複國大業。

    西施出生何地?歷來有“諸暨説”和“蕭山説”之爭,千餘年來聚訟紛紜。歷代主流意見支持“諸暨説”,部分學者持“蕭山説”,代表人物是明代的來斯行、清代的毛奇齡和朱彝尊等,而其中又以清翰林院檢討、明史館纂修官毛奇齡的觀點影響最大。毛的依據則是《後漢書郡國志》劉昭的註釋:“蕭山西施之所出”,但眾多學者認為劉注有誤,不足信。

    “王瑋常的依據還是毛奇齡的觀點,其佐證是蕭山臨浦的遺跡。”阮遜説。“他的文章發表後,諸暨的陳侃章、楊士安和我們幾位寫文章進行反擊,並查縣誌,到臨浦尋訪。當時蕭山西施廟的和尚阿寶師傅向我們介紹了西施殿的來歷:西施赴吳國經過臨浦,在此留有遺跡,後有一年發大水,江上漂來許多木頭,上刻‘西施’兩字,百姓認為西施留戀臨浦,要到此享受香火,就為其雕像,造西施廟。從此,臨浦留下了西施殿、浴美施閘、苧蘿亭等遺跡。”

    由此看來,西施泛舟赴吳,蕭山臨浦只是第一站,她在此停舟沐浴,流連再三,方解纜登程。

    爭論促進了西施文化的保護和傳播

    歲月流逝,諸暨的西施遺跡逐漸消失,西施漸漸從人們視野裏消失,而西施故里之爭無形中推進了諸暨市對西施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

    “西施故里之爭引發之後,臨浦想把火車站改名為西施火車站,並向鐵道部提出申請,鐵道部沒批准。”何曾武説。“1986年,我們請中國美術學院傅維安教授在諸暨火車站創作西施塑像;同時,還刷新了浣江邊王羲之所題的‘浣紗’兩字的摩崖石刻。”

    在不斷的查資料、寫文章反擊對手中,阮遜和何曾武都發現,西施的史料非常豐富,何曾武是縣越劇團的編劇,阮遜也長於寫作,他們決定把西施搬上舞臺。

    1979年底,他們合作的大型越劇《西施》創作完成,1980年由縣越劇團搬上舞臺。

    1982年,由縣文化局&&,他們又合編出版了《西施》一書,這是解放後我國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紹西施的書。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他們合作的大型越劇《西施與范蠡》在省裏得獎,並收入《中國越劇大典》中。1994年阮遜又創作了越劇《西施斷纜》,該劇晉京演出,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獎。諸暨越劇團還攜“西施”赴歐洲、韓國等國演出。

    這場爭論持續到1986年,直到姜亮夫、蘇步青、陳橋驛等著名專家站出來寫文章聲援,肯定“諸暨説”,爭論才告一段落。

    世事難料,王瑋常絕對想不到,他引發這場爭論無形中促成了西施文化的保護,當“諸暨説”一方同他爭論之時,實際上等於是他為“諸暨説”提供了豐富的契機,他同樣是保護西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英雄。

    重修的西施殿成為諸暨民間藝術珍品館

    在西施“保衛戰”中,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西施殿的設計者李戰。

    李戰1967年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系,後任諸暨縣文化局副局長,爭論爆發後,他是“諸暨説”的得力幹將。

    但當爭論進入熾熱狀態時,李戰卻悄然隱退。另一場戰鬥在他的統帥下打響。他不滿足精神層面的口水戰,他要讓西施物化為人們的視覺形象——重修西施殿。

    西施殿毀於抗日戰爭時日本飛機的轟炸。當西施殿遺址上聳起縣自來水廠時,西施故里已難覓這位絕代美女的倩影。

    論戰中,李戰、阮遜、何曾武等人經反復商議,提出重修西施殿的設想。

    為此,他們不斷呼籲、游説。拆除自來水廠、重修西施殿的方案報到縣裏,卻遭到激烈的反對。於是又一場爭議爆發了:一方誓死保護自來水廠,另一方要拆除自來水廠、恢復西施殿……

    1986年,爭論結束,重修西施殿的方案終於得到諸暨市政府的批准。

    李戰受命主持此項工作。重修西施殿需要大筆資金,當時縣財政相當緊張,只撥了40萬元。這點錢要建倣古的西施殿根本不夠,怎麼辦?

    “我當時是文化局副局長。我搞了個西施殿設計方案。”李戰回顧道。“我常在農村跑,發現農村有許多珍美的民間建築構件,能否把這些民間藝術精品收集起來當作西施殿的建築材料?這些可都是諸暨民間文化的精華,放在西施殿上非常恰當。”

    他的提議得到了批准。於是李戰“以權謀公”,發動全縣文化站的文化員徵集民間建築構件。

    聽説是為“西施娘娘”修西施殿,諸暨群眾非常支持,他們把家裏藏的牛腿、門窗以木柴的價格賣給文化局。兩年時間,李戰他們共徵集到各種拼花和雕花木門窗、雕梁、牛腿、雀替、墊頭、卷棚、石屋柱、石獅子、石雕花窗、石浮雕構件12000多件。

    歷時3年,雕梁畫棟的西施殿巍峨地聳起,整個工程從設計、建設以及楹聯、匾額的製作直至油漆,都由他們親歷親為。就那麼幾個人和工匠們一起,就憑着這40萬元建成了5000平方米的西施殿。

    後來,當民間建築構件的價格十倍百倍數百倍地瘋狂飚升時,人們才驀然驚悟,西施殿已成了諸暨民間建築構件的集大成者,一個民間建築構件博物館,這是一筆巨大的藝術財富。當時的無奈之舉無意中保護了一大批珍貴的民間藝術珍品。

    申遺使“西施傳説”脫離湮滅的絕境

    新世紀來臨後,諸暨市對西施文化的重視也日益增強。2002年,該市投資15億元在西施出生的浣江畔重建西施故里,這既是一個旅游工程,又是一個文化保護工程。首期工程歷時3年完成。

    2004年,諸暨市對全市的民間藝術資源進行了9個月的普查,隨後將普查結果編了一本書《諸暨市民間藝術大觀》。兩年後的2006年又出版了《西施傳説》一書。

    諸暨市在西施故里物質形態的保護成績卓著。但西施傳説這一精神形態卻面臨危機,西施傳説作為一種口頭文化遺産,正在日漸萎縮,陷入瀕危之境。

    2005年7月22日,浙江省召開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申報會議,決定在9月向國務院申報全省第一批申遺項目。

    諸暨市緊急行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申報。經研究,決定將“西施傳説”作為申報內容,這一項目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受西施傳説獨特魅力的吸引,表現這一題材的作品遍及文學、戲劇、美術、影視等門類,主要內容有人物傳説、地名傳説、物産傳説、民俗傳説、神話傳説等,這些傳説從不同角度歌頌了西施的美麗、善良和獻身精神,表達了老百姓對這種精神的崇敬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據諸暨市文化局蔡建東副局長介紹,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對民間習俗的保存産生了很大的衝擊,傳統節日不再受重視,西施傳説的載體日漸消失:“司馬廟會”已不再舉行,三江口水燈的規模日見萎縮,西施故事也鮮有人傳播;而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導致傳説瀕危,如西施和麥草扇的故事,就因為麥草扇已消失而不為人知;講故事式的休閒環境也基本上消失;傳講故事的人因年事已高逐漸退出傳播,據調查,目前能較完整地講敘西施傳説的故事手不足30人。

    申遺是為了更好的保護,諸暨市決定抓住申遺的機會,進一步做好保護工作。為此,諸暨市專門成立了申遺領導小組,文化、廣電等相關部門參與,並吸收了18位文史專家參加。申報材料7易其稿,完成了申報材料的起草;電視組則沿西施赴吳國經過的蕭山、嘉興、無錫、蘇州等地進行沿途拍攝,製作申遺電視片。

    “西施傳説”作為浙江省93項申報項目中為首的項目上報國務院,2006年6月10日,國務院公佈了首批獲准名錄,“西施傳説”獲得批准。

    據諸暨市申遺小組負責人介紹,目前,“西施傳説”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已全面展開。自2004年開始實施十年保護計劃以來,該市對民俗民間藝術進行全面普查,徹底摸清其産生發展的歷史沿革、故事篇目、傳講人才、流傳區域等,並建立檔案。在此基礎上建立西施文化生態保護區,對西施傳説的原生地實行重點保護。發展西施傳説傳講隊伍。開辦西施民間藝術職教班,在學校開展西施傳説教學活動,培養下一代故事手。西施故里在完成首期投資8億元之後,目前二期投資7億元工程已動工,預計2008年將完成。

    據悉,今年4月18日諸暨市將舉行西施文化節,屆時文化部將把“中國西施文化研究中心”的牌子授予該市。

    28年前爆發的西施故里之爭牽動諸暨、蕭山眾多人的心,人們紛紛參與西施“保衛戰”中,兩地為此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蕭山臨浦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了西施公園,並完善了西施遺跡,進行了一輪輪的宣傳。

    “臨浦與西施”學術研討會上,浙江省文化廳的一位幹部提出,蕭山臨浦與諸暨都有西施古跡,兩者應互補,資源共享,不應相互排斥。諸暨市以西施傳説為內容申遺,而臨浦可以以保護責任地為內容申遺。

    西施故里之爭實際上使諸暨、蕭山兩地實現雙贏。爭論中,兩地都加強了對西施遺跡的保護,西施正在成為文化品牌,為兩地帶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責編:紅立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