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6日 17:05 來源:
在中國的發展大潮中,農民進城是個引人矚目的重要現象。“十一五”期間,我國預計有兩億農民進城,其中一半以上將進入大城市。如何從農民變成合格的市民,這既是對農民的挑戰,更是對政府的挑戰。
根據社會學的研究,不管是國與國之間的移民,還是城與鄉之間的移民,只要是文化環境發生了改變,都要有個適應過程,過程分為三段。第一階段是震驚或抗拒,抗拒主要來自不適應。第二階段是學習和模倣,生存所迫,人們不得不進入這個階段。第三階段為吸收和整合的過程,整合完成,才意味着遷移者適應了城市生活。
如果這個過程全靠遷移者自發完成,肯定會有人快,有人慢;有人能順利整合,有人無法完成整合。考慮到巨大的遷移人口基數,這些無法完成整合的邊緣人,就會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凡是移民數量較大的國家,都會採取各種措施,幫助移民完成整合。一些傳統的移民國家,像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在批出移民簽證時,就會送上一套資料,告訴你入境後如何落腳和適應。入境以後,有專門機構負責對新移民的教育、培訓,新移民遇到任何難題都可以找到適當的部門求助。所以,這些國家不僅能讓高素質移民迅速完成整合,甚至能讓文化程度很低的戰爭難民融入當地生活。相反,西歐一些國家為避免成為偷渡目的地,不願提供良好的移民輔導,結果,反而導致了像法國大規模騷亂那樣的嚴重事件。
可見,能否幫助農民迅速適應城市,關係到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成敗。作為政府,至少要做這樣幾件工作,一是轉變觀念,尊重並落實進城農民的基本權利,這是管理教育好農民的前提。二是把服務做在管理前面,建立起提高進城農民適應能力的公共教育體系,完善對進城農民從心理到生活的救助體系。三是在市民中開展反歧視教育,改善進城農民適應城市的軟環境。
現在,有的城市已經摸索出了一些經驗。長沙市就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編了一本教材《同在藍天下》,對於遇到緊急情況如何打電話,如何養成文明習慣,如何遵守交通規則等,作了詳細介紹,取得很好效果。可是更廣泛的農民城市化教育,現在還是一片空白,亟待完善。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