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廣泛意義上文化,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個方面,即一定地域的社會歷史組合體中人們有目的的活動方式及其成果的總和。加拿大文明則是生活在加加拿大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群體和人們有目的的生活方式及一切積極成果的總和。我們之所以把加拿大文明從北美文明中分離出來,單獨加以論述,就是因為它與其淵源最深的英、美兩大文化都有鮮明的差別,顯示了它獨有的特點。
加拿大文明起源於原生的北美土著文化,後來衍生了法、英北美殖民地文化,建國後注重探索和發展自身特色,逐漸形成直到今天的以雙語多元化為特色的加拿大現化文化。現代加拿大的議會制度、法律、意識形態和道德準則主要是建立在英國傳統之上。不列顛民族自擊敗法蘭西民族之後,一直是這個國家佔統治地位的民族,英語一直是加拿大的官方語言,也是使用人數最多、應用範圍最廣的語言,所以在現代加拿大文明發展過程中英國傳統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是任何一個民族群體所不能比擬的。然而加拿大不是英國,加拿大是加拿大。英國的影響最顯著地表現在從1763年英國開始統治加拿大到1867年自治領成立的這一段歷史時期。加拿大自治領的成立標誌著她政治上的成熟。後來隨著英國的衰弱,美國的強大,加拿大的成長,特別是由於移民的大量涌入造成的人口的結構變化和不列顛人的相對比例有斷減小,英國的影響也越來越小。從起源上講,加拿大文明有土著文明的成分,有法蘭西文明的成分,有美國的各大移民群體的影響。這些都和英國傳統不同。加拿大政治上的聯邦制,雙語制,教育上的分省管理制,教育發展的模式和課程設置,對不同文化的寬容態度,利用法律保護少數民族權利,體育項目的發展(比如重美式足球而輕式足球),以及在國際事務中較為中立的態度,等等,都與英國傳統大相徑庭。這些特徵都是加拿大自身發展的結果。
美國是加拿大惟一的陸上鄰國,美、加之間有著世界上最長的邊界線。美國在全球各地區有著無孔不入的影響力,對近鄰加拿大來説,抵禦美國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再説兩國了的確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加拿大不是美國,加拿大是加拿大,對近鄰加拿大許多相似之處,但兩國在建國時所走的是相反的路。美國獨立戰爭時,加拿大成了忠於英王的效忠派大本營,這決定了加拿大與美國從根本上的不同。美國在獨立戰爭後脫離英國獨立,而加拿大直至今日一直是英聯邦成員,英王仍然是加拿大的最高政治權威。
加拿大原是法國的殖民地,法國在加拿大建立殖民地的目的的遏制英國在北美的擴張。法國在殖民策略上缺乏長遠打算,採取保守主義政策並限制移民,所以在後來與英國競爭中處於劣勢,使加拿大成了以不列顛的法蘭西兩大民族為主體的英國殖民地。英國在加拿大的存在是針對新興的美國。這些歷史發展都導到長了美、加兩國文化的不同。美國是按《獨立宣言》所體現的社會契約建立的;美國人由一個共同的理想的目標凝聚在一起。他們自以為有一種拯救其他民族命運的責任(manifest destiny),在本國內部實行民主,崦對其他弱小國家卻指手劃腳,干涉內政,推行侵略政策。與美國人的觀瞇相比,由於加拿大不是社會契約的産物,所以加拿大不存在強求一到致的壓力。加拿大從來沒有侵略的意圖,在國外也沒有軍事基地。多年來,加拿大人不像美國人那樣以“拯救其他民族”為已任,而是一心關注自已國內的發展和人民的福利事業。與美國人把個人權利看得至高無上的觀點相比,加拿大人更崇尚法律、秩序和民族群體權利。她對本國持不同政見者的態度比美國更加寬容。
在國際事務中,加拿大一直保持了與美國截然不同的不擴張、不鋟略、溫和的、獨立自主的形象。作為強大美國的鄰國和北約的成員國,加拿大在有些問題上不得不與美國保持一致,以致許多加拿大人對美國行使霸權的行為是極為反感的。加拿大特魯多政府卻率先和我國建立了外交關係。在美國漁船進入加拿大領海非法捕魚問題上,加拿大實行了強硬的政策。在北約空軍轟炸中國駐前南聯盟使館事件上,克雷蒂安總理冒著激怒美國的危險,公開申明加拿大軍人沒有參加那次空襲事件並首先道歉。
加拿大不是英國,也不是美國,加拿大就是加拿大。建國後大約140年中,加拿大一直走著自己的特殊道路,默默地探索強國富民、公正平等的新途徑。加拿大的大發展主要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時西方盟軍進攻納粹德國時,希特勒的種族滅絕行為的證據被公諸於世,引起全世界震驚。希特勒的“亞利安種族優越論”受到西方世界的關注和譴責。加拿大這時開始對本國國內的種族歧視政策、行為和觀念進行認真、深刻的反思。在1948年加拿大簽署了聯合國的國際人權宣言之後,逐步修改的取締歧視性政策、和法規,在十幾年時間內完全廢除了移展政策。1971年加拿大成了世界上第一個以多元論政策為國策的國家,雙語框架內的多元文化主義成了加拿大不同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最鮮明的特點。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不公加強了同內民族平等,促進了民族和諧和共同繁榮,同進也為加拿大從世界許多國家吸引來了無數各行各業有專長的優秀人才。
加拿大與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同,加拿大就是加拿大。她的另一大特點是“地大物博,人口不多”。這個擁有997年人口才首次突破3000萬。而有些專家經研究認為,加拿大的資源在理論上可以富富裕裕地養活十幾億人。可崢她是一個年輕、發達又充滿無限潛力的國家。加拿大利用她的雄厚的資源優勢,平等的移民政策,先進的經濟發展戰略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迅速地實現了經濟騰飛,成為後起的工業發達國家,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樹立了一個樣板,成為後起的工業發達國家,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樹立了一個樣板。這個樣板也是和平、穩定、高速、持續發展的樣板。從1763年英國控制加拿大開始,加拿大土地上只發生過三次小規模的軍事行動,一次是1812年擊退美國的邊境進犯,還有就是1867年和1885年兩次鎮壓裏埃爾領導的梅蒂人起義。除此之外,加拿大本土上從未發生過戰亂,一直進行著和平建設。雖然建國只有100多年時間,其時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成就卻令人刮目相看。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拿大的經濟以空膠規模發展,從50年代到80年代以持續的、空前的規模增長並從1976年開始嚌身於世界開大工業強國之首。從1991個到1995年,實際國內生産總值平均增長率245%,在工業七強在公次於美國。1996年加拿大國民生産總值為5599億美元,人均20000多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加拿大的經濟成功具有很大的獨特性。廣無垠的土地、森林、河流和海域是其經濟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用移展政策吸引全球人才,特別是技術移民和商業、投資移民,給國內經濟發展注入了相當大的活力。然而重視對外貿易與加強吸引外資和積極對外投資都是國民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強大推動力,也是支持加拿大國際競爭力並使其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擎天柱。
大多數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以破壞全球環境為代價的。而加拿大卻長期堅持發展與環保並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這方面,加拿大人也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樹立了意義深遠的榜樣。她利用環保法律和法規的有效措施,長期以來為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做出傑出貢獻。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一項有效的環保措施,加拿大在保護區管理方面可以提供許多先進的經驗。加拿大於1885年就在落基山脈建立了第一個國愛公園----班芙(Banf)國家公園,這會晚於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13年。此後數十年裏,又建立了許多國家公園和數百個大大小小的自然保護區。1930年頒布的《國家公園系統規劃》,為國家公園的發展制定了長期目標。加拿大的自然保護區系統被公認為世界領先。它採用分級層負責。同時她積極參加國際環保公約,比如世界遺産公約、拉母薩爾(Ramsar)公約等,構成完善的環保區系統。
在自然環境保護區的管理方面,加拿大也向全世界提供了寶貴經驗。第一,是法律與政策管理,比如1973年的《野生動植物法》,,1982年修訂的《遷徙鳥類公約法》,1974年和1988年修訂了原先的《國家公園法》,1989年頒布的《瀕臨滅絕物種法》。這些法律、政策的建立過程中在進行簽別、選擇、可行性評價及協議談判法律程序持方面都達到了相當高的夫范化。另外,在管理機制上建立國家公園管理中心,與企業、學術界的非政府機構建立夥伴關係,資金運轉採取營業式資金結構,在監測與評價上進行長期監控,數據庫使用地理信息系統分析等綜合管理手段。
此外,加拿大在林業管理上實施《工程師法》,即經考試合格並註冊的林業工程師代表政府監督企業的林業活動,方法上運用航空圖片、人造地球衛星遙感、信息文處理等現代化手段進行資源監測。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上主要實施生物防治,“以蟲克蟲”,不施或少施化學藥物。加拿大還在科研、教育和國際合作方面加大力度,為環保服務。加拿大還在科研、教育和國際合作方面加大力度,為環保服務。加拿大用法律法規對人類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公公反映在直接的環境、動物和森林的保護法和嚴格的科學管理上,海關對國際遊客入境的管理也考慮到了環保的要求。從國外入境遊客攜帶的違禁物品包括動物、植物、水果、蔬菜和土壤以及部分動物製品,以防異國的傳染病菌對加拿大動植物造成損害。限量物品包括香煙,每人只可帶兩條。
只有法律、法規、政策和先進的科學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沒有公民的有意識的行動和合作,環境就不可能得到保護。在提高公民的的環境意識方面,教育在加拿大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環保不公是大學的課程,也是中、小學的必要教學內容,還是成人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這對普及環保知識,提高環保意識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正是由於這些措施,今天人們才會在加拿大看到河流裏遊著野鴨和潛鳥(common looms),草坪上到處跑著松鼠,海灘上空成群的海鷗,高速公路兩側自由奔跑的野鹿和山羊,甚至野鳥能停到遊人手上覓食,到處呈現一派人與禽畜和平相處,共享大自然的和諧景象。人們有時會看到,當鹿或野羊穿越公路時,司機會剎車,行人會駐足,靜等動物走過。溫哥華海邊捕蟹人會把直徑小于6寸的小蟹自學再放回大海。各城市都有無家可歸貓狗收容所,各家報紙都有抗議活體宰殺海豹的呼聲,公共建築物都有禁止吸煙的警告。這一切都表明在普及和提高環保意識上,教育的巨大作用。
全民的環保意識和對環保的參與還表現在垃圾回收的管理上。各省在具體操作上稍有不同,但基本上是相同的。第一個特點是每週有一個“垃圾日”,只有垃圾日的前一天各家各戶才能把包裝好的垃圾放到門口的道邊,等待垃圾車運走。垃圾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類,關者一律分類放在統一的藍塑料筐裏,後者一律裝進黑色大塑料袋。第二個特點是每年有兩個特殊垃圾日,叫大垃圾日。一個在入冬前,一個在春天。在這兩個大垃圾日,各戶可以把“大垃圾”即廢舊傢具、大電器、自行車、汽車胎等放到道邊,等待回收車或供生活貧困的人挑撿。這些措施對環保的意義不可低估。正是這些先進的環保措施,加拿大人才能按聯合國的人問發展指數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多次被聯合國評為世界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在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排名榜上列前十名之內,近年來卡爾加利市也開始躋身前十名。
發展和完善高福利社會是加拿大文明的又一大特色。加拿大人對他們的國家的福利制度是非常自豪的。一個完善的、合理的福利制度,即社會保障體系,不僅體現了一個國家人民的價值取向,即用什麼樣的再分配製度上的不足;而且體現了某種程度的社會公正。加拿大的福利制度在維護其本身的社會制度,促進社會發展,緩和社會矛盾和不平等方面者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全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加拿大福利制度有三個特點。第一,聯邦和省兩級政府共同負擔大部分福利制度的開支。第二,福利制度不僅是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的手段。第三,福利制度的核心是收入保險政策,當前加拿大福利國家的結構性轉移就是從消極收入保險政策,當前加拿大福利國家的結構轉移就是人消極收入保險轉為積極的就業創造。
加拿大優厚的福利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最主要的有:中小學生免學費,小學生免書本費,15歲以下學秉免費校車接送;18歲以下少年兒童和65歲以上老人免費醫療;失業者可領一年失業保險金,數目相當他(她)最近從事的工作的工資的60%;新移民的英(法)語培訓補助費;難民生活補貼;離婚後的單親家庭補貼;“未婚媽媽”及嬰兒補貼。 90年代初之前還有全民免費醫療後因經濟不景氣而改成醫療保險制;還有殘疾人補貼, 大學生貸款,等等。對實在找不到工作的人還有保障最低生活費用福利補貼。這些福利順最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保障制度。它的特點是立法先行,以法為據。因為加拿大人均壽命較記,人口老齡化成為一大社會問題。聯邦政府處60年代中期陸續頒布和實施涉及老年人社會保障的法令和措施。比如1967年的《確保收入補助法》,1975年實施的《配偶津貼法》,和1996年國會通過的《加拿大養老金計劃》。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多級制,多重保障。經費來源和項目多管理多極化,有的由聯邦政府負擔,有的由各省負擔,有的社會團體的志願者組織。在這方面,教會和慈善機構起了很大作用,比如救世軍(Salvatiom Army)、免費餐館(kitchen soup)和免費食品庫(food bank)都為幫助窮人和孤寡老人提供服務。輕罪犯人在服刑時,可以先擇坐牢,也可以選擇提供社會服務或給免費食品庫捐款換取自由。
加拿大高福利制度和它的稅務制度支持是分不開的。個人所得離退休進稅制把所提稅務制度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個人所得稅制把所得稅分為四等:年薪6450加元以下者所得稅,年薪分別在58000加元以下者,100000加元以下者和100000加元以上者伊通別按個人年收的17%、29%和33%繳納所得稅。商品的服務稅(GST)不包括兒童服裝和未加工食品。這些措施保障了低收入階層和多子女家庭的基本生活。所得稅的工資來源預扣制,對偷稅漏稅的嚴密監督和嚴歷懲罰,嚴禁用現金支付工資,對逃稅者用計算機自動進行利滾利追加等措施都有效地保障了稅源,防止了腐敗,支持了社會福利制度,促進了社會平等和公正。
在目膠全球範圍內經濟一體化與文化多元化的大趨勢下,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經濟交往和民族交融日益頻繁。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使社會、民族、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和諧地相處,平等地交流成為一個大問題。而恰恰在這方面,加拿大文明為世界各國樹立了一個多樣化與和諧相統一(divet sity in harmony)的較為完美的典範。這個意義是極其深遠的。加拿大從制定第一部憲法起就注意到了這個國家多樣化的基本國情。政體上的聯邦制,教育上的分省管理制,語言上的雙語制,民族自治政策、多元文化政策,遺産、語言政策,宗教方面教派林立,自然資源各省管理,這些都是出於對這多樣化的尊重和保護。
與多樣化特點相關的一個特點是:加拿大在保護個人權利的同時更重視群體權利。如前文所述,這與極度推崇個人權利的美國不同。加拿大多樣化是以群體為基本單位。新的1982年憲法《加拿大權利與自由憲章》中除個人基本權利外,主要內容涵蓋了各種群體權利,比如土著民族權利、建國民族的官方語言權利、少數民族的文化權利、各群體的語言權利、婦女平等權利,等等。
與美國推崇個人主義相比,加拿大更重視的是社會秩序和民族和諧。文化多樣化和民族和諧的統一是通過雙語框架內的多元文化政策來實現的。就民族政策而言,加拿大和美國走過相同的路,後來又選擇了不同的路。迄今為止北美大陸曾出現過三種民族政策或三種思潮,即盎格魯化思想(Angloconformity)、“熔爐”思想(reelting—pot)和多元文化思想(也稱為“馬賽克”Mosaic或“色拉碗”Salad:Bowl)。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盎格魯化思想在美國和加拿大佔絕對統治地位。這種思想主張對所有非盎格魯民族的人和全體移民實行同化政策,強迫他們放棄自己的文化和語言而尊崇盎格魯文化和英語。這個時期,特別是二三十年代之前,沒有人對盎格魯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頂點、所有人都應努力遵循它並向它靠攏這種看法提出質疑。在大英帝國仍處於高峰狀態的時候,盎格魯白人優越論被看做是天經地義的觀念。在他們統治的國家裏,對潛在移民的選擇也是按照與他們民族特點和膚色相差遠近來決定的。
在同化政策下,來自英國的移民被看成最理想的移民;其次,是來自西歐和北歐的移民;因為他們的文化傳統與盎格魯文化最相似,因此也最易於同化。然後是中歐和東歐的移民,再排下去是南歐移民。排在這些歐洲移民之後才輪到亞洲移民,比如中國人、日本人、印度人等。最不受歡迎的是黑人。盎格魯同化論和種族歧視就像一對親兄弟或一個銅板的兩面。在同化論佔上風時,種族歧視曾風靡一時,民族和諧是不可能的。美國和加拿大都經歷過盎格魯同化時期。隨著移民人數不斷增加,勢力不斷壯大,同化政策越來越不奏效。許多移民群體不願意被同化,抵制同化政策,躲進自己的社區與主流社會隔離,比如唐人街、小意大利、小東京,等等。
在許多情況下,種族歧視行為阻止他們同化。對某些民族來説,完全同化是不可能的。囿于對同化政策失敗的反思,從20年代起,北美出現了另一種不同的思潮,即“熔爐”思想。這種觀點的提倡者預見到盎格魯文化與移民文化相融合的可能性。他們把同化看做一種長期的、緩慢的過程,從文化融合中看到一定的優勢。和同化論相比,“熔爐”論對移民群體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保護,為維護他們的文化提供了一定的依據。但從本質上講,熔爐論仍是同化政策的變種,只是一種較為溫和的同化而已。在熔爐政策下,文化融合結果表現出的顯性特徵仍然是主流民族的主流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美國和加拿大都放棄了先前的盎格魯同化政策;美國採納了熔爐政策,而在加拿大,儘管也出現過熔爐思想的呼聲,但是她跳過了熔爐思想的階段,在社會公正的更高的層次上直接採納了多元文化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系列事件的發展,比如希特勒的種族主義暴行,少數民族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新難民的涌入,第二三代新移民的成長,等等,都使種族偏見和歧視越來越不得人心。隨著人口變化及其他社會變化,大多數人越來越接受一種新的思想——多元文化思想。戰後涌入的新難民中的許多知識分子和在北美出生的移民後代都感到主流社會對他們有排斥態度。和其他移民不同,他們有知識、懂英語,能量很大,開始對各級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對文化多元化給予更多的承認。有人提出參議員中應有少數民族的名額,學校的教學課程中應有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內容。60年代這種文化多元化呼聲日益高漲,與魁北克法蘭西民族主義相呼應,造成很大的聲勢。加拿大建國時,非英語非法語少數民族人口只佔全國總人口的8%;到1961年時這個比例已高達26%。加拿大出版的非英文非法文的報紙已有200多種。幾大少數民族由於聚居的優勢,已具有相當大的政治影響力。在這種形勢下,加拿大拋棄了移民法中的種族主義成分,採納了打分制。經過雙語多元文化委員會的調查,加拿大聯邦政府在1969年通過了《官方語言法》。在1971年又頒布了多元文化政策,確立了雙語框架內的多元文化主義這樣一個基本國策,對加拿大各民族維護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的權利給予肯定和支持。這些權利在1982年的新憲法《加拿大權利和自由憲章》及1988年的《多
元文化法案》中進一步明確規定下來。這樣,加拿大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官方的多元文化國家,為後工業化時代多民族國家如何解決民族衝突,保護民族文化,保護少數民族權利,反對種族歧視,如何取得民族和諧諸方面樹立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榜樣。儘管人們對多元文化社會的未來還有種種憂慮,但這仍是加拿大文明發展史上最光輝的一頁。
加拿大文明發展的另一特點是重視教育和科教興國。重視教育的首要標誌是教育投資。在1977年時,加拿大對教育的投資高達國民生産總值的8.4%。雖然這個百分比後來有所下降,但加拿大一直保持著世界上最重視教育的國家的形象。他們在1988年的教育支出佔國民生産總值的7.7%,比其他主要工業化國家都高。教育開支一直是聯邦政府最大的開支之一和最重要的投資。早在1965年,加拿大理事會就明確指出:“教育不是支出,而是投資。
加拿大在辦教育方面摸索出了她獨特的路子,向世界各國提供了許多經驗,特別是如何在多民族社會裏提供平等受教育機會方面,在教育管理方面和教育科學研究方面都有豐富的先進經驗。從制定第一部憲法起,加拿大就注意到了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的文化差別,明確規定教育的管理由各省負責,聯邦政府不設教育部,這樣就保證了各地的教育充分適應各地具體情況和特殊要求。這種權力下放措施鼓勵了各地區的創新精神,因而加拿大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教育形式。起源於魁北克,後來普及全國,現在受到世界關注的沉浸式教育就是一例。沉浸式教育被認為是雙語教育最有效的方式。除此以外,印第安人管理印第安教育,法蘭西人管理法蘭西教育也是加拿大的創造。這種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憲法規定的土著人的教育權利和法蘭西民族的官方語言權利。最近,隨著努納維因紐特自治區的成立,因紐特人的教育也由因紐特人管理。加拿大的學校也有一定的特點,幾乎沒有私立的正規大學,因為大學的組建必須經過省議會並從省政府得到經費支持,這一點和美國私立大學林立的現象極為不同。大學董事會的構成也和美國不同。專科學院多樣化,中學採取學分制,沒有統一的考試製度。由於加拿大是多民族、兩種官方語言、多元文化的社會,她的教育在發展語言教育方面很突出。多年來加拿大人開辦了雙語教育、沉浸式語言教育、土著語言教育、第二第三語言教育、ESI。教育以及移民遺産語言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語言教育方面的科學研究非常發達。著名的安大略教育科學研究所就設有專門的現代語言研究中心,語言研究卓有成效。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多元文化國家,加拿大在發展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經驗特別值得大書特書。多元文化教育是加拿大的治國之本。不論是對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還是對家庭教育來説,多元文化教育均是加拿大國家教育的主旨。多元文化教育調整和緩和了民族矛盾,加強了跨文化的理解和寬容,保證了社會穩定;而且也為加拿大建立良好的國際關係鋪平了道路。它也為世界各國避免民族紛爭、緩和民族矛盾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途徑。多元文化教育首先是一種新的教育思想。它主張在多民族社會裏,所有人,不論民族、文化、宗教、膚色和政治見解如何,都應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平等的對待和平等的競爭機會。多元文化教育也是一種教育過程,它主張教學內容中應有少數民族的相關內容,教學中應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傳統學習風格,各民族學生都應有機會學習官方語言的同時也學習本民族語言文化,各種學校活動應反映多民族傳統,教學過程中應始終貫徹反偏見、反歧視和跨文化理解。對在職教師進行多元文化培訓,在師範教育中加強進行多元文化知識的學習。多元文化教育不僅如此,還是一場廣泛的教育改革運動。多元文化教育不應只在多民族學校裏實行,在全白人學校也應實行,應為轉變所有人的思想服務,培養適應多元文化世界的新型公民。加拿大在多元文化教育改革和探索方面也走在世界的前列。
加拿大是西方七大工業強國中最年輕的國家,其市場經濟的形成和發展不過300年的歷史,但其經濟發展成就卻舉世矚目。而其經濟發展的成就是和科技興國戰略分不開的。目前,加拿大的核能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發展均領先於全世界。加拿大在科學領域的成就也可以從諾貝爾獎金得主的人數上反映出來。加拿大至少産生過八位諾貝爾獎金得主,他們分別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兩項,生理/醫學獎兩項,文學獎一項,物理學獎一項和和平獎一項。筆者在寫此稿的同時從電視上獲悉:200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又一次授予了一位加拿大科學家。
加拿大的民俗風情和傳統節日活動也富有多民族、多元文化特色。這些都給加拿大文明增添了不少絢麗的色彩。最具特色的節日是多元文化節,它匯聚了加拿大100多個民族的文化傳統。華人的文化傳統在多元文化節期間得到充分的表現。此外,還有加勒比海節、莎士比亞戲劇節、楓糖節、西部牛仔節、萬聖節等。除了這些大型節日外,各地還有地區性節日活動,比如土著人、法蘭西人、猶太人的特殊節日等。這些節日除了有保留和發揚多元文化傳統的作用外,還加強了各民族的理解,促進了文化融合和民族團結。
加拿大文明發展表現了如此多的特色,向全世界提供了如此寶貴的經驗,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産生了各種問題,比如魁北克分裂問題、土著人的土地權益問題、殘留在人們心目中的種族歧視問題、日益嚴重的家庭崩潰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加拿大人必須面對的。總的來説,瑕不掩瑜。加拿大文明發展給全世界提供了一個榜樣。
責編:曹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