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車到村前必有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1月15日 16:12 來源:CCTV.com

 

   水神堂最有價值的是西側殿,又稱“百工祠”,殿門正面題有“百工始祖”,也叫百工社。它是清代當時廣靈各行各業組織的一個行業會首。當時,行業會首們聚在這裡,商討事業問題。裏面供奉的是在我國春秋時期各行各業的始祖。

    正中間一位是老子,又叫“太上老君”。這裡並不是按道教祖師對待,而是以火爐工匠的祖師供奉。稱為“金火爐神”成為鐵匠冶煉的一位始祖。

    右邊是公輸班,是我國戰國時期的魯國人,也就是魯班,是一位土木建築工匠的祖師,所以題為“巧聖先師”四字。

    左邊是范蠡,他是我國戰國時期越國的一位丞相,後來棄官經商,稱為文財神。而這裡確是以商人的祖師供奉,所以題有“義賈先表”四字。

    百工祠內的兩幅壁畫又稱“百工圖”,這是我們民間壁畫考察隊最為重要的發現。相傳,百工圖最早是由乾隆組織畫匠繪製的。因此直到現在,百工圖也是只聽其名,未見其面,直到我們來到水神唐,這幅被稱之為“清代清明上河圖”的百工圖才一展廬山真面目,在百工祠壁畫最高一層為泥匠、木匠、生鐵匠、布店、熟皮店,第二層是香房、染房、餅子鋪、絲綢店、生皮店等清代勞作的真實圖畫,第三行才是如今我們認為很賺錢的行當,如當鋪、雜貨舖、肉鋪等,看來乾隆年間就已經提倡勞動者最光榮了。

    明清兩代的壁畫非常有特點,這些作品大都集中在民間廟宇中,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這些廟宇壁畫的主人,也就是所謂的主神,以女性為主,也就是以供奉娘娘為主,女屬陰,陰為水,有水就有女神,這似乎成了明清兩代廟宇神祗不易的形象,女神供奉在沿海一帶表現尤為明顯。

    而為什麼在乾旱的北方,在廣靈縣這樣的山區,也把女性當成了本土最崇高的偶像?道理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農業,以農耕為主的社會,生存第一要義就是糧舍。一個缺水少雨的地方,就意味着缺吃少穿,意味着飢餓,因而水一定是農業社會最為祈盼的東西,於是代表着水性的女神,自然成了最受人們頂禮膜拜的形象。

    女神,也就是水神娘娘,或者也可以叫她龍王。的確,常年養育着廣靈這一方水土。由於女神是人們自然選舉的,女神的廟也就是娘娘廟裏的壁畫也就顯得格外貼近百姓。

    廣靈的廟宇,無論是至今香火旺盛還是已經成了殘垣斷壁,這些地方的壁畫,除了龍王娘娘,就是隨鄉入俗的描寫,這些繪畫的內容大都非常入世,可以歸為三類:一類是玉帝、神仙的豪華陣容。另一類是三國演義,西游、水滸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取材於三國演義內容的壁畫,在福建,內蒙也有發現。專家説,這是明清壁畫的一大特色。

    第三類是有關文人雅士、閒情逸致,附庸風雅、寄情山水的內容。

    對明清壁畫的考察,讓我們距先人如此之近。(打鐵、磨豆腐、蓋房、殺豬的鏡頭)

    百工圖的發現,把一個繁華而自足的小農社會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突然覺得這一切離我們並不遙遠。

    直到今天,廣靈這個農業小城,走街串巷賣豆腐幹的吆喝,叮噹作響的打鐵之聲,還有添磚加瓦、架梁鋪柃的人們都在不斷向我們印證着一個曾經繁華的過去。

    專家指出,明清的壁畫非常有人情味,尤其是清代的壁畫,可以説明當時社會比較開明,我們在廣靈發現的壁畫大多屬清代,清代壁畫中的人物並不要求梳大辮子,身着清服,很多形象都是明代的打扮。

    明清壁畫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畫匠都很隨意,想怎麼畫就怎麼畫,在一個廟裏,常常出現的人物,可謂僧道一家,人鬼同行,不求大同,只圖熱鬧。

    有一位海外的著名畫家曾説過:“我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歷史越悠久,也就意味着越容易消失,不僅僅是絕技會失傳,就連當時最“韆鞦萬代”的事也會隨着時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一個人一個民族,要在歷史變革中有所長進,就得依仗對歷史的記憶,而記憶歷史是需要做出努力的——我們的壁畫考察之行就是在做著這樣的努力。”

責編:郭翠瀟

4/4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