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太運(老藝人)口述 鄧 鈴 鶴林整理
一、解放前開封木版年畫行業概況:
開封木版年畫銷路廣、影響大、行銷十幾個省市。開封市書店街、東、西大街、中山路等主要街道全年營業的大店舖不下一、二十家,著名的老店有“匯川”(東大街東頭掌櫃宋老三)、“振源永”(東大街西頭掌櫃宋老四)、“福盛長”(西大街路南掌櫃任飛廷)、“天福利”(西大街路北掌櫃劉振洲)和大南門裏的“隆昌”(掌櫃張克文)、“雲記” 等。還有一些偏街陋巷裏的“背作”(指沒有門面營業房,只有兩三個人合夥千的作坊)以及那些臨時搞幾套版閒時印刷,年關時扎攤經營趕趕場的小攤點就不計其數了。
年畫以前客商通稱為“花貨”,本地人叫“碼子”,賣年畫叫“打碼子”。所以開封年畫與朱仙鎮同根、同源、同風格、同規格大小,而且兩地畫店的版子相互借用,開封印賣年畫的也大多是朱仙鎮人。
我從十三歲起到“雲記”當學徒。“雲記”徒工很多,我們師兄弟前前後後有五六十個。徒工不固定拜師,掌櫃按工作需要和個人的悟性分配到作坊上,第一年的徒工只幹跑腿搬運打雜活,第二年起徒工開始上案操作,腦子靈的到畫坊印畫,差一些的到染坊刷紙,大毛、大灶等複雜活要選技術最好的藝人印。我在“雲記”染紙、印畫、刻版都學過。那裏的畫坊領作李景運、宋金明和刻版領作張文禮都是朱仙鎮技術把 尖的藝人。 常年營業的大畫店品種齊全、存版也多,有近千套畫版,人員有好幾十之多。 我的東家“雲記”掌櫃劉子云,他的祖輩一直經營年畫,他是“自本自東”,最興旺時有六十多人,店址在中山路中段路東,有四間門面房和四進院。第一進院是他的家屬房和庫房;第二和第三進院是年畫作坊;第四進院是染紙作坊。年畫、染紙業都是水中撈財的行業,敬祖師爺葛仙,供奉在前院南屋上。“雲記”長年印刷年畫,但銷售時間只一個半月。每年從農曆11月15日挂晃子賣畫到年三十結束。是店裏生意最興隆、收入最多的時候了,因此開市第一天挂晃子十分隆重,在14日晚上鋪面大掃除,連夜將各款年畫擺滿貨架,店舖整理的內外一新。15日上午掌櫃領著夥計燃放鞭炮,將一塊扎有紅繡球的“晃子”挂出店門(“晃子”類似現在的廣告,兩面上方寫上老店字號;下方一面是門神,一面是灶爺,四週是紅木圍邊,黑底大漆十分漂亮)。這天掌櫃還殺豬宰羊,宴請全店人員,作坊大領作也脫下圍裙上櫃臺親自銷售年畫。每個店的領作都是技術全面,管理能力拔尖的藝人,全作坊都靠他安排生産,檢查質量、解決技術難題,他上櫃臺銷畫可以了解顧客對年畫的評價和需求,做到心中有數。後面作坊從11月起也是最忙的時候,有時連續十多天每晚加班幹到淩晨一兩點才讓休息,天一亮又要起床接著幹,我們個個都累得眼窩深陷,非常辛苦。
開封的畫店只搞批發不零售,客戶來自開封、商丘、鄭州、週口、南陽、洛陽、滑縣,濮陽和山東明、荷澤、江蘇徐州、安徽界首一帶鄉鄰近縣市。小的客戶選購十幾刀“花貨” 用包袱放在肩上背著走;大的客戶車裝船運十分氣派。 畫店老闆對那些老客戶還優惠價格,招待酒飯。掌櫃尤其對第一位成交的客戶優惠批發,以取個好兆頭。年畫沒有固定價格,售價隨行就市。時漲時落,特別是臨近年關缺貨時,漲得更快,對那些嫌貴不買,缺貨後又回頭進店購買的客戶,還要加價出售,十分刻薄。
畫店春節放假四天,初五開工,人員都要到齊,掌櫃 挨個談話,對於得好的夥計多送錢以好言鼓勵。並商定今年每月的工錢,表示留你繼續幹;對那些技術差、要解雇的只送少許錢就打發你當天卷鋪蓋離店了。年畫藝人工資不高,領作每月只三袋面,當學徒的不但沒有工錢,而且最怕被開除,凡未滿師被趕走者,其它店舖都嫌你是二手貨,也不再招聘你了。初五過後,年畫作坊又開始工作了。這個月是準備工作,清點庫存、整理工具、購備紙張、泡製顏料、洗刷案子。人員也減去了臨時工,剩下十多個長年工。他們技術較好,活也不緊了,所以秋夏前畫印得也特精心。這時印的畫行話叫“伏活”,有經驗的客商,每年都提前趕早來店選購這些存放了幾個月的“伏貨”。這類畫經過夏天,存放時間較長,顏色吃人紙內,既鮮艷又厚重,所以畫商則以能購到“伏貨” 引為快事。
過年後,店面門市不賣畫了,繼續經營染紙。批量最大的是五色紙(又叫雲尖紙)用本毛邊或32克油光紙在大案上手工一次刷染,晾幹即成。主要供應給“扎社火”(送喪、敬神鬼扎的紙房、紙馬,叫社火)和包香、包掛麵用;梅紅紙,(梅紅色,採用60克紙,刷染三遍才能完成)分本色梅紅和灑金梅紅兩種,店面還用它加工印製婚嫁喜事用的“龍鳳啟”批發出售;用白磅紙雙面刷紅(共刷染六遍) 印製各款請帖。此外,染統作坊內還拓染黃表紙和紅尖紙(用專門的拓染槽)書寫春聯用的丹紅紙和喜聯專用的紅紙等。開封、朱仙鎮等地其它畫店的經營管理方式和經營範圍均與“雲記”。
我在“雲記”幹了七年後,與師兄謝合彬一起離開了“雲記”,我倆合夥在勤農街搞了一年‘“背作”。之後,我自己又單幹趕了幾年場,店號“泰盛”。解放初期,還刻印過一些新題材的版子在年關時節銷售;後因生意清談停幹了。那時“趕場子” 雖然本錢少,畫樣少,利潤少,但我趕一年場,七口之家一年的口糧都有著落了。因為年關家家必貼年畫。有的窮苦欠債人家還提前張貼門面表示一已經過年,借此躲避債主討債。就連沿街要飯的乞丐,也在背簍上貼上一幅小年畫。由此可見春節貼年畫之盛行景況了。
1961年,開封市付市長王子珍十分重視發展民間美術事業,親自過問,由市政府撥款在東大街建立了“開封朱仙鎮年畫社”。社主任是楊東春,我和李廣亮、朱永敬等許多老藝人都被吸收入社。河大劉鐵華教授、王威教授、朱鴻年,丁雲菁等一批美術工作者來社指導,並創作了一批新年畫。我們這些老藝人也熱情很高,將自己保存的老版子帶到社裏,但由於“左” 的影響,總被認為是迷信品,很快就不許印賣了。水印新年畫則不如膠印年畫受歡迎,年畫社只辦了一年多就因經濟措據維持不下去,下馬了。我與師兄弟和其他年畫藝人一樣都改行到紙張、印刷行業,他們現在年歲已高,大多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