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以7.75億歐元賣出二氧化碳1900萬噸
二氧化碳能賣錢?這聽起來簡直不可思議。不過,它確確實實發生了,而且是筆鉅款!
10月26日,世界銀行與江蘇的兩家化工企業在京簽署協議,以7.75億歐元鉅資向這兩家企業購買二氧化碳。
這是中國第一筆碳減排購買協議,也是自十年前第一宗碳減排交易成交以來,全球最大的一筆交易。
拿二氧化碳作交易,世界誕生了特殊商品
其實,碳減排交易並非買賣實際的二氧化碳。在亞洲碳博覽會上,與會專家這樣解釋:所謂碳減排交易是買賣具體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數量的指標。
“碳減排”指標從何而來?為什麼會有人不惜血本買它?這得追溯到9年前。
1997年12月9日,聯合國氣候大會在東京召開。上百個國家簽訂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該議定書的核心就是減少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要求,在2008年至2012年期間,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削減5.2%。具體説,各發達國家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的削減目標是:與1990年相比,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至8%。新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在此期間,發展中國家可以保持原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不強制減少。
國際排放貿易協會(IETA)主席安德雷 馬庫介紹,《京都議定書》也提出一種特殊而有效的方法——發展中國家如果實際上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量,可以把減少的這部分數量拿出來銷售。發達國家購買後,可以用來衝抵自身承諾的減排數額。
於是,世界就誕生了特殊的商品——碳減排指標。
國家科技部全球環境辦公室主任呂學都説,這筆7.75億歐元的鉅款正是發達國家購買我國的碳減排指標所支付的費用。
兩家化工企業執行合同,預計每年可少排放約1900萬噸二氧化碳
據呂學都介紹,在獲得資金後,兩家企業將用於生産工藝改造,先後開始減排。據悉,這兩家企業所減排的三氟甲烷是用於一種冷凝劑和生産其他化學産品的原料。
三氟甲烷是導致氣候變化最強勁的溫室氣體之一,1個三氟甲烷分子在大氣中俘獲的熱相當於1個二氧化碳分子的1.17萬倍。呂學都説,根據測算,協議一旦履行,這兩家企業每年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1900萬噸。
中國財政部國際司副司長巨奎林透露,中國政府將會對這次減排項目的交易額進行徵稅,所得稅款將通過清潔發展基金用於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的清潔能源。
有關人士指出,碳減排交易將加速中國能源結構從以煤為主,轉變為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風力和太陽能技術等。
中國境內所有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可向發達國家出售
非政府組織可再生能源委員會的王衛權説,“在發達國家完成二氧化碳排放項目的成本,要比在發展中國家高出5倍至20倍,所以發達國家願意向發展中國家購買二氧化碳的減排指標。”
王衛權給記者算了這麼一筆賬,因為發展中國家每減少1噸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發達國家就能獲取等量的排放權。這將會助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科技部的呂學都表示,由於在2012年以前中國不需要承擔具體的減排義務,因此,在中國境內所有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議定書》中的清潔發展機制(CDM)轉變成有價商品向發達國家出售。
(來源:北京科技報)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