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江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仲巴縣境內的傑馬央宗冰川,隨著青藏高原發生劇烈抬升的構造運動而由原來的西流的河流演變成內流湖,最後形成了一條2000多公里的巨型倒淌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 新華網江孜10月16日電(記者 全曉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説,雅魯藏布江中游峽谷的形成與板塊碰撞及青藏高原隆升密不可分,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所以與下游著名的大峽谷相比規模較小。 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解釋雅魯藏布江中游峽谷的成因及特點。 邊千韜教授是中國喜馬拉雅山南北坡國際綜合科學考察隊的一員。科考隊15日從拉薩出發,當天在赴江孜縣途中考察了尼木縣與仁布縣交界地段的雅魯藏布江中游峽谷。
邊教授指出,尼木-仁布段峽谷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峽谷以北是岡底斯山,屬於歐亞大陸板塊的南緣,山體以花崗岩為主。峽谷以南是喜馬拉雅山北緣的增生帶。 “增生帶是洋殼向北俯衝時,洋殼上面的沉積物、洋島、海山等,沒有俯衝到歐亞板塊下面,而是堆積在俯衝帶上日積月累形成的。”邊教授解釋説。 青藏高原的隆升與喜馬拉雅山的抬升一直是大地構造學界關注的焦點。據邊教授介紹,學界目前普遍承認的板塊碰撞説認為,大約6500萬年前,向北漂移的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在陸陸俯衝、強大的擠壓應力和深部地幔過程的共同作用下,青藏高原包括喜馬拉雅山逐漸隆起。 兩大板塊間的新特提斯洋從此消失了。在這滄海桑田的巨變中,不僅形成了集中著世界上所有8000米級山峰的一片連續的高原面,也在碰撞的縫合帶上留下了一條深邃的痕跡——雅魯藏布江峽谷。 邊教授指出,雅魯藏布江峽谷以南的山體主要由海底沉積物、洋底火山岩、蛇綠岩等組成,是遠古時代海洋存在的證明。 “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喜馬拉雅山脈和岡底斯山脈也在抬升,所以水面也被抬高。但碰撞形成的縫合帶在力學性質上比較薄弱,因為岩石構成比較複雜,不夠堅硬,所以抗侵蝕能力比較弱。所以,水流向下侵蝕産生的效果比較強,形成了峽谷。”邊教授説。 “而且,這個縫合帶經過多次地質構造運動,斷層破碎帶發育比較明顯,更增加了這種侵蝕強度。”邊教授説。 同時,他指出,尼木-仁布段江面沒有雅魯藏布江其他地段江面那樣寬闊,水流速度相對較快,水流攜帶泥沙的能力和侵蝕力也比較強。但由於中段峽谷上遊與下游的海拔高差不是太大,所以中游峽谷規模較小。而位於林芝縣境內著名的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由於上、下游巨大的海拔高差,所以顯得更深、更壯觀。 他説,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峽谷兩邊呈現了多處高出江面幾十米的較寬的古河床,這種古河床在構造學上稱“河流階地”。研究“河流階地”,將會對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産生積極意義。(完) |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