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我的兒子很悲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4日 14:42 來源:CCTV.com

  一位母親來電話説:她的兒子上高中,學習方面説不上是好是壞,成績平平。最近要高考了,可她的兒子就跟平時一樣,吊兒郎當,遊遊逛逛,對復習一點不上心。這位母親心裏著急,可又不敢催兒子復習,怕他發脾氣,實在忍不住就對兒子説:快考試了你怎麼還不復習呀?兒子對她説的話使她感到不安。兒子説:考上考不上大學有什麼用,學習又有什麼用。辛辛苦苦的,一字一句的背書本,讓自己累的夠戧,等有一天,戰爭爆發,一顆原子彈大家一塊兒完。所以,你也別管我,實在不行,我就到深山裏當和尚去。反正我就是不想學。聽了兒子的話,看到兒子的樣子。這位母親不安的同時也很徬徨,她不知道自己哪兒做錯了,讓兒子這麼悲觀,這麼恢心。她説我要是有文化就好了,可以給他講道理,我這水平,一講話還不讓兒子笑話我。可我心裏急啊!他如果這樣下去,考大學我就不指望了。他以後會是怎樣?走什麼路?怎麼生活?表面我很平靜,可我心裏都快急死了。我不知道在我養育和教育他的過程中出了什麼問題。

  這位母親難得説話的語氣都變了,讓你感覺她真的是欲哭無淚,欲罷不能。

  我希望能讓這位母親放下一點負擔。就對她説:一個孩子成長過程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是很正常的,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可能發出讓家長意想不到的觀點。這些觀點的出現是受各種因素影響的,學校、家庭、社會都對孩子發生影響。在家庭的影響中,家長的文化水平、教育方式只是影響因素的一個,決不是全部,更不能看成是決定性因素。因此,你不能把孩子的悲觀情緒全歸到自己身上而自責自己,你的這種自責其實也是一種悲觀情緒,無意中會流露出來,反而加重兒子的失落。如果你調整自己的情緒為常態,可能倒可以減輕孩子的悲觀。

  孩子悲觀情緒不是單純的,有來自學習的壓力,因為“學習成績平平”致使在學習方面沒有動力,更引不起他學習的興趣。這種得不到賞識的學習被他視為難以越過的高墻。由於受挫,因而産生懷疑價值觀和美德的存在。這時他不會聽從勸告,也不相信生活中和周圍世界還有值得珍惜而神聖的、具有永恒意義的事物,同時會用虛無和冷漠包裹自己,這樣是為了避免傷害。這就是心理學所説的青少年時期出現的“去聖化”。“去聖化”的核心是沒有信念,沒有信仰,也不考慮人生意義是什麼。從另一個角度看去聖化包涵著悲觀主義的內容,也就是開頭你説的兒子很悲觀。另外,這些情緒的存在除了學習壓力還有他所接觸的成人社會、上網所吸收的負面東西,負面信息中不乏一些悲觀厭世的人生觀,視世界為苦海,認為人生毫無意義並充滿痛苦,因而痛苦悲觀,回避現實,還有比喻人的一生像是一條由灼熱的煤炭所鋪成的環形跑道,人在意志的驅使下在這條灼熱的跑道上不斷地奔跑,永遠也不會追到終點等灰色的東西。

  為説明人生是不幸的,還有引用古羅馬神話傳説來作為證據的:説有一天,“煩惱”女神在過河,她看見河邊有些泥土,便抓一把想捏個什麼東西。捏著捏著她又想給這團東西起個什麼名字。這時,天神朱庇特來了,煩惱女神請請求朱庇特賦予這團東西靈魂,並給它取個名字。朱庇特給了這團東西靈魂,但他給起的名字煩惱女神感卻不滿意,兩人爭執起來。此時,地神出現了,他建議應該以煩惱女神來稱呼這團東西。三人各執己見,不能取得一致意見,便請來農神。農神説:“朱庇特你給了它靈魂,你應該在它死後接受它的靈魂。地神應該在它死後接受它的肉體。是煩惱女神創造了它的軀體,所以她應該在它活著的時候佔有它。我看就給它起個叫“人”的名字吧。所以,這個“人”死後,靈魂升入天堂,軀體埋在地下,而活著的時候,一生只能被“煩惱”全部佔有了。

  可以説,任何一個觀點或理論的産生都會提出支撐其理論的依據,悲觀主義也不例外,孩子們在情緒低落面臨壓力時很容易被其吸引。他認為這更符合他的內心。

  為這位母親講這些並不是講故事,只是希望她了解兒子,悲觀厭世是來自各方面的。這位母親説:要不兒子平時講起學校、學習、人生的沒意思一套一套的。原來就是一個“沒意思”還能找到這麼多的根據。我以為只是我的教育方法有問題呢。這麼複雜我這做媽的該怎麼辦呢?他有時脾氣還挺大。

  就目前這個孩子的表現,符合心理學中講的自我防禦機制中的“投射作用”。用弗洛伊德的話説就是把自己不能接受的衝動、慾望和思想在潛意識中轉移到他人或周圍事物上,這個他人多是自己的親人或較為安全的人的身上。使之脫離自我,以減輕內心的焦慮,避免痛苦而求得心靈的安慰。這個男孩的學習事實上是個失敗者或説未成功者,但這並不是他內心真正需要的結果。然而,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反復出現的挫敗使他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同時得到學習成功的心理又不斷折磨著他。於是,他便開始尋找理由,以緩解自己的內心壓力。在與現實社會及上網接觸中,他敏感於悲觀主義的理論,並輕易地接受下來,用這種虛無的理論將自己武裝起來,視為自己的觀點,傲視一切,以掩飾自己不安的情緒,告訴別人,我不學習有我個人的信念。這種投射使他心安理得地面對考試。然而,內心的衝突時而會攪動著他,提醒著他,因此,有時會對母親大發脾氣。這就是青少年時期的特點,有時,會用“去聖化”解釋自己所有行為,用悲觀主義安慰自己所有理念,又由於人格的逐漸形成,産生的責任感又會提醒他們這個年齡應該完成的任務。這一切使他在焦慮中煎熬。

  家長在這時不是逼他復習和考大學,寬鬆對他是最好的治療。了解孩子的興趣,可以坐下來討論,他想做什麼讓他選擇,並尊重他的選擇。父母可以提建議,這也許能啟發他的思路,讓他更全面地衡量自己,要給他一定的時間。因為限定時間十分必要,提示他父母不能無休止地等下去,要讓他知道父母有父母的生活,當然,這要在他情緒平穩以後再做解釋,當下不可以説。

  如果過一段時間他有意考大學,可以適當請家教,讓他在學習上看到自己的能力,有助對學習産生興趣。

  做父母的要首先走出誤區,就是上大學並不是唯一的出路。《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從小愛學習,但在科舉考試中卻屢屢落榜,面對坎坷人生,他寫道:“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走成甲可吞吳。”他把這句話刻在銅鎮紙上激勵自己。正是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寫出我國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説《聊齋志異》。且長盛不衰。

  毅力和興趣並駕齊驅,是成功的基礎,缺一不可。尊重孩子的選擇,是承認孩子的興趣。孩子也會看重自己的選擇,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希望父母能理解他。

  另外,父母的寬鬆態度對目前孩子情緒的不穩定和悲觀厭世的心理也是一種安全保護。

  (王翔麟)

責編:人口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