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昆走了,科學界扼腕,但許多普通公眾茫然:黃昆是誰?在科學界赫赫有名,在公眾面前卻是陌生人。“公眾享受著科學家帶來的科技成果,卻不知科學家是誰”,對科學家的寂寞人生,一些人士表達了痛惜與不平之聲。
數學家蘇步青去世時,就有不少人問“蘇步青是誰”。公眾不了解這些科學家,這讓一些人“很鬱悶”,很為科 學家的寂寞人生憤感不平。然而,筆者以為,科學家的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寂寞而光榮”的,科學事業不需要那些熱衷於湊“熱鬧”的人。
黃昆走了,難道説,公眾此前不知道黃昆,他們就應該為享受相關的科學成果而“臉紅”嗎?要知道,科學家最大價值的實現,就在於其研究成果發揮特定的社會效用,而不在於他作為符號象徵的“名字與身份”為人所知。也就是説,公眾遠離科學家,並不代表公眾遠離了科學,更不意味著科學與科學家本身的貶值。
科學和科學家永遠都不會缺乏知音。事實説明,真正的科學家們是永遠也不會寂寞的,而感覺寂寞的只不過是那些旁觀者或者“偽科學家”而已。因為真正的有志於向科學進軍的人,早在科學的入口處,就已經下定決心,以無畏的勇氣、艱苦的勞動、寂寞的人生,來開啟科學的大門,甚至隨時準備為科學而獻身。這一點,人類科學史上無數的事實都可作為明證。
我們需要了解科學,但並不意味著科學家要與公眾“零距離”地貼近。事實上,在現實的生活中,科學始終是無處不在的。我們選擇並努力追求現代化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個向科學和科學家靠近的過程,它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科普過程。
不為人知、甘於寂寞,這是真正的科學家選擇生活的一種必然方式。畢竟,科學是嚴肅而神聖的,傑出的科學家畢生為其鍾愛的科學事業嘔心瀝血,他們的“樂趣只能到科學世界中去取得”。也正因為如此,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在許多科學家故去之後,通過他們的日記及其家人的回憶,才了解他們的生活。
科學是深奧的,科學是寂寞的。寂寞不是黯淡,寂寞是為了孕育輝煌。科學家的心靈永遠是影星、歌星所無法達到的境界,而科學家也不應該與影星、歌星比知名度。只要看看那些不能承受寂寞之重的所謂“科學家”,就會知道太多的喧囂,只會使他們的科學研究趨於平庸,甚至走向與科學背離的方向。
隨著今天科學與文化的繁榮,公眾會更加注重科學與理性,真正優秀的科學家也更加能夠承受寂寞之重。惟有如此,我們國家科學的復興,才能擁有更好的陽光、溫度和水分。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