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9日 14:49 來源:
題記:6月30日,酷暑。當日下午,文學院王立群教授應約來到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貴賓室接受河南大學報記者的專訪。在幾個小時的訪談中,王立群教授談人生、談學術,記者從中體味到了一種沉潛堅韌的人生精神,感受到了一種有容乃大的學者風範。因此,這樣的採訪對於記者來説是一種學習和提高的過程。王立群教授台下講方言,語調平和,態度親切,開封方言似乎因此也變得分外動聽。
從小學教師到大學教授
王立群教授的人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平靜地介紹著自己的人生經歷如同介紹外人。
王立群教授祖籍山東,生於安徽,長在江蘇,八歲那年隨父母來到河南、來到開封。1965年高中畢業之後,特殊的年代加上王立群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得成績優異的他和大學失之交臂。之後,經歷一番週折,王立群被開封一所小學聘為代課教師。這一幹就是7年。
在這七年之中,王立群教過小學所開的每一門課,語文、數學自不必説,珠算、大字、美術王立群照樣教得得心應手。最“酷”的一次是,由於缺少教師,學校決定讓王立群兼教音樂,於是,他在一週之內學會了彈奏風琴,之後就開始了自己的音樂教師的生涯,這一教又是三年。
日子波瀾不驚,接下來王立群迎來了7年中學教書生涯。語文、數學、物理、音樂、美術課的講臺上,都灑下了王立群辛勤的汗水。
1978年,高考制度恢復,等了14年的王立群卻因為年齡太大而失去了參加高考的機會。被逼無奈,只有高中學歷的他只好橫下心來直接投考河南大學的古代文學的碩士研究生。當時報考者有80余人,只有兩個指標,成功的難度可想而知。苦心人天不負,王立群脫穎而出,最終以優異成績踏入了河南大學,成了一名碩士研究生。
憶及這段往事,王立群教授動情地説,我一生的轉捩點就是來到河大讀研,當時真有一種春桃滿枝,天新月圓的感覺。一步跨出天地寬,在河大,我完成了人生的轉變;在河大,我找到了應該屬於自己的專業狀態;在河大,我找到了以前34年來沒能找到的人生定位;在河大,我找到了人生的奮鬥目標和方向。因此,無論何時,對於河南大學,我內心總是充滿了感激之情。
1982年,王立群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20餘年來,王立群一步一個腳印,講師、副教授、教授,2004年被聘為河南大學博士生導師。
從當年的代課教師,到今天的博士生導師,40年來,王立群教授經歷了小學、中學、大專、本科、碩士、博士全過程的教學實踐。全過程的教學實踐既是一種磨煉更是一筆財富,使得王立群教授的授課藝術臻于化境。所有聽過王立群教授講課的人都説,那實在是一種享受!
從大學教授到“百家講壇”主講
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是一個蜚聲中外的文化普及型欄目,在受眾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央視一個非常成功的品牌欄目。因此,該欄目對於主講人的挑選總是嚴之又嚴。要求主講人不僅應該有良好的學術素養,同時也要求主講人有良好的公眾演講能力。該欄目下設四個編導組,各組自選主講教師,包括到全國各地遴選主講人,並帶回所有參加“海選”人員的15~20分鐘錄像資料,然後由欄目總製片人篩選,確定試講,最後根據試講效果初定主講人……因此,如果説能被央視選中是一種肯定,那麼節目能被播出則是一種認可,播出後能獲得觀眾的好評則更是一種成功。在這個意義上,王立群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上的表現完全可以用完勝來形容。
在王立群教授之前,清史專家閻崇年、知名作家劉心武等都先後現身“百家講壇”,並且成為轟動一時的文化現象。這些使得“百家講壇”形成了強大的磁場,既吸引著後來者,同時又給每一位後來者以極大的心理壓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王立群教授走上了“百家講壇”。這一刻,他不是一個人在講課,他不是一個人!他繼承了河南大學的光榮和輝煌,他代表了河南大學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嚴謹的學術風範,他不是一個人!
六十年的人生似乎都是在等待,在等待破繭而出的時刻。當所有的滄桑都蛻變成了魅力,舉手投足便不可方物。這位從河南大學文學院走出來的教授在央視展示了自己的個人魅力和學術底蘊。他主講的九集《漢代風雲人物之項羽》出手不凡,其後他主講的十一集的《漢代風雲人物之呂后》更是贏得滿堂喝彩。
《呂后》系列之後,王立群教授最近已開始應邀錄製《漢代風雲人物之漢武帝》節目。據王教授介紹,由於漢武帝在位54年,他的複雜人生遠遠勝過項羽和呂后,因此,這一系列節目的內容將更為龐大,估計將是一個40余集的長篇巨制。
在記者的專訪過程中,王立群教授接到央視編導發來的祝賀短信,短信説:“王老師,收視很好,最低0.27,最高0.35,平均0.28。”按央視的內部規定,這樣的收視率已相當可觀,因為0.35%的收視率是央視重獎節目組的一個重要參數。
在互聯網上,王立群教授也受到網民的追捧,百度王立群貼吧人氣極旺,貼吧裏寫給王立群教授的留言也達到了1500余篇。其中一則留言這樣評價王立群教授:“王老師是一板一眼講古的史學大家,顯得內斂,考據嚴謹,而且很有‘料’,每堂課結束後都令人感覺回味無窮。認真聽幾次,就會越來越喜歡王老師。王老師的課好比是武林秘傳裏最恐怖的慢性毒藥‘三花三屍三蟲散’,無色無味,如水純清,剛剛服食的人會一點感覺也沒有,後來卻會為之迷醉!聽王老師講課,感覺就是在跟著王老師考古,從而感受到歷史學的無窮魅力。”
高調做事與低調做人
光陰易逝,從當年的風華正茂到而今的年逾花甲,王立群教授説,自己一直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王立群教授有一個自我約束,那就是做學問一定要做一流:寫一流的學術文章,出一流的學術成果,發表在一流的學術刊物上,爭取進入自己所從事領域的國際或國內的前三名。是為高調做事。對於王立群教授來説,高調做事的底子是低調做人。一套30余平米的住房,他曾一口氣住了18年。他這樣總結自己:幾十年來,除了專業之外,我幾乎沒有個人愛好,因此,專業就是我的生活樂趣所在。既是自己的生活樂趣,我不能允許自己不把自己的專業做到最好。
王立群教授説,學校的名氣固然重要,但一個學者的學術地位不是靠所在的學校賦予的,一切只能靠自己的學術實力説話,只能靠自己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獲得國際、國內學術界的認可,
在“高調做事”的要求下,王立群教授成為了自己所研究領域的數一數二的權威。其論文多次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産》等一流刊物刊登; 其專著《現代〈文選〉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文選〉成書研究》( 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被學界公認為 代表了目前《文選》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王立群教授並沒有忘記自己一貫堅持的“低調作人”。往往是從北京錄製節目剛回,他就馬上投入到繁瑣的日常工作之中——授課、評卷、輔導……對於自己在“百家講壇”上的成功,他平靜地説,這是積累和機遇共同作用的結果。許多學者學問紮實,只是缺乏了這樣的機遇。
“高調做事”與“低調作人”在王立群教授身上又和諧地統一著。2003年,非典肆虐的二月,他一人南下廣東、福建,宣傳我校在古典文獻學方面的實力,他還一年三次到四川大學拜訪古典文獻學的一些著名專家,最終使得我校當年申報的古典文獻學博士點獲得了通訊評議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所有這些,讓我們對於王立群教授充滿了期待!
在專訪的最後,王立群教授這樣總結自己的治學經驗:對於從事社科研究的學者來説,要想取得一定的成績,首先要注重文獻,一定要在文獻上下足功夫。熟能生巧,熟能生新,只有真正對文獻瞭如指掌,才能從中發現問題。其次,要有好的選題。好的選題應該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應注重點面結合。在一段時間內集中全部精力做好一個選題,然後由點及面,滾動發展,經過反復多次的點面結合,最終形成立體的學術結構。再次,有志於學者應該有恒心。聚精會神,持之以恒,經過十幾年、幾十年的積累,最終必有所成。
責編:阿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