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赫哲人家[2007年8月4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9日 14:35 來源:CCTV.com

進入[人口]>>

     

    在黑龍江省同江市有一個美麗富饒的邊陲小鎮,這個小鎮就坐落在黑龍江與松花江的交匯處,這就是同江市的街津口鄉,它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與俄羅斯隔江相望。 在這裡,生活著一個人口稀少的民族──赫哲族。赫哲族與鄂倫春族、獨龍族、塔塔爾族、珞巴族和基諾族並稱為我國的六小民族,據2001年統計,赫哲族總人口僅四千六百多人,同江市、饒河縣、撫遠縣是赫哲人主要的聚居地,大約有兩千多赫哲人居住在這裡,其餘少數人則散居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裏江流域。

    《烏蘇裏船歌》這首歌就是對赫哲人當年生活的真實寫照。民間所説:“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正是反映了赫哲人居住的地區生態資源非常豐富,他們夏季行船捕魚,冬季就以打獵為生。

    赫哲族老人:“就這地方在三米四米的水深的位置,就是一插竿兒,這竿兒就這麼來回晃,這竿就不倒,,這水裏全是魚,水多深魚就有多深。”

    在過去,船就是赫哲人的家,隨著漁獵生産的游動遷移,赫哲人居無定所。下江打魚、上山狩獵要隨時隨地搭蓋臨時的住所,茅草屋和地窨子就是赫哲人的家。而眼前江邊這幢色彩艷麗、寬敞明亮的現代住所,會是今天赫哲人的家嗎?原來這是開在江邊的一家飯店,飯店的主人還真是一對赫哲夫婦,丈夫尤士柱,今年五十多歲了,這是他的妻子劉麗萍。飯店的生意紅紅火火,夫妻倆和子女現在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了飯店的經營上,可要説起二十多年前剛結婚那會兒,他們也和傳統的赫哲人一樣,也是以打魚為生的。

    尤士柱:“那時候基本都是夏天打魚、冬天打獵為生了。”

    在赫哲,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下江打魚從來都是男人們的事兒,女人不能下江,否則會給家裏帶來災難。可剛剛嫁到尤家的劉麗萍卻偏偏不信這個邪。

    劉麗萍:“就是説女人不能登船去大江捕魚,女人登船上大江捕魚好像是説你運氣不好、不吉利,所以説沒有女人下江打魚的。但是我就是為了生活,我第一個選擇下江打魚的。”

    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人們所説的女人打魚不吉利的傳言應驗了,就在他和丈夫第一次外出捕魚的時候,突然天空烏雲遮頂,狂風大作,這讓初次下江的劉麗萍一時不知所措。

    劉麗萍:我都快下哭了那時候,我很少見到那麼大的風浪,開完網連網倉的水都沒來得及淘,就看見馬上就不行,就來打風暴了,連風加雨,就是那大浪灌得你根本就喘不上氣來。

    就在夫妻倆在大江中茫然無助的時候,他們發現幾條漁船遠遠地駛了過來。

    劉麗萍:“這個大浪,船靠不過去,如果靠過去,兩個船一靠的時候,那大浪一分,那個船都灌滿了水,然後船都得沉了,那樣不行,親戚和朋友都過來了,好幾條船都護著我們這一個,都鼓勵説你別害怕,我們都在跟前看著你。”

    在鄉親們的幫助下,尤士柱夫婦總算平安地回到了岸上。即便遇上了這樣的險情,劉麗萍也沒有畏懼,她沒有放棄捕魚的念頭,依舊年復一年地在江上過著飄蕩的生活。那時候江裏的魚很多,而成百上千斤重的大魚,常常為赫哲人帶來驚喜和實惠,談起那次打魚的經歷夫妻倆還是興奮不已。

    尤士柱:“一有魚要出水,她就告訴我,有大魚了,拽著沉呢,呼呼往上,她提前就告訴我了,完了魚剛一飄起來,我在後邊唰一下就過來了,魚鉤都在後邊放著呢,上去就給拽上來了,就那船頭繩拿著順嘴那一拽就上來了。”

    這條大魚可不是一條普通的魚,它的身長足有四米,這一帶的漁民也很少見到這麼大的魚,原來他們打上來的就是有“淡水魚王”之稱的鰉魚。

    尤士柱:“當時嚇壞了,魚老大了,一千來斤鰉魚你算算有多粗,一個魚腦袋就三百斤,兩個人都抬不動。”

    赫哲族有這樣的習慣,每當有人捕到鰉魚等名貴魚類時,這裡的漁民都要慶祝一番,捕魚人會買來酒菜請全村的人一起來慶祝。而他們自己也會在一夜之間成為網灘上的富裕戶。這次意外的收穫也的確給劉麗萍的家帶來了實惠。

    尤士柱:“光魚籽就賣了五萬多,要是現在得賣一百多萬,一斤一千三,你算算一千斤多少錢?現在一斤就一千三呢,黃金似的。”

    當時這五萬塊錢讓尤士柱並不寬裕的家一下子變得富裕起來了。他們用這筆錢承包了幾十畝田地,一家人把心血全都投入到這些田地上,他們希望通過辛勤地勞作,能夠結束這種在江上漂泊不定的生活。可就在他們的勞動成果即將收穫的時候,一場天災卻降臨在他們的頭上。

    尤士柱:“98年發大水地全淹了,賠了好幾萬,這上老火了。”

    當年,劉麗萍家的幾十畝地顆粒無收,一家人的生活一下就沒有了著落。而隨著人口的增長,養育了祖祖輩輩赫哲人的漁業資源也日漸衰退,街津口鄉該怎樣發展,赫哲人該如何致富?這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

    黑龍江省同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白淑華:“現在由於魚獵資源比較匱乏,那麼(赫哲人)面臨生存問題需要轉産,那麼同江市委市政府在尊重民族發展這一塊積極採取措施,把民族的生存問題及時的納入到日程。”

    怎樣才能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和民族風情,幫助赫哲人尋找一條發展的出路呢?市政府決定讓漁民們出去參觀周邊的風景區,讓赫哲人開闊眼界,找出一條發展的新路。

    劉麗萍:“然後我去到牡丹江去看的,然後回來政府確實説你能不能再咱街津口這一塊,走出一個特色路來,我就像鏡泊湖的渤海風情園那個地方,自然條件並不如我們街津口,他們能把旅遊搞得紅紅火火,而我們為啥不能呢? ”

    劉麗萍是個急性子,説幹就幹,馬上在自家承包的地上蓋起了房子,準備開飯店,做旅遊生意。這在街津口鄉赫哲人中還是頭一份,搞經營誰也沒有做過,鄉親們勸她還是不要冒這個險。

    劉麗萍:“剛開始大夥看我在這山上樹木瑯林的去開出一條路,去建房子,大夥都不理解,親戚朋友都説你幹啥呀,你精神病啊,到後來不行的時候,你又花加工費又啥的,你把這些木頭拿下來燒火呀,我説我豁上了,不是有句話説得好,路都是多少人踏過的才是路,你要是不走過它不叫路,那我就要給你們走過一條路,然後你們就接著走,不行那就荒廢了。”

    一個月後,赫哲族有史以來的第一家飯店終於開業了。讓當地人沒有想到的是,小飯店一開張,就有很多城裏的人到這兒來休閒度假,劉麗萍的生意很快就紅火起來了。當初她開飯店就是心存不服輸的念頭,想爭一口氣,她白天黑夜的忙活著,闖出的這條路子給赫哲人帶來了新的希望。

    漁民們從劉麗萍開飯店的事情上看到了發展,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很多漁民紛紛走下打漁船,開發旅遊、養殖、餐飲及手工藝品等項目,走上多种經營的致富路。

    尤士柱:“現在赫哲人的生活那(好多了),現在搞啥的都多了,像我搞旅遊了,搞旅遊船啥的。反正你要是想幹啥,養殖業了國家也支持你,扶持你給你貸款。”

    在赫哲人現代的生活中,仍然保持著傳統的生活習慣。魚在赫哲人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魚肉不僅是他們的食物,魚皮還有著特殊的用途。

    赫哲族老人:“主要是魚肉是主食,魚皮是可以做衣服穿,鞋也是(魚皮)的,帽子也是。我爺爺奶奶他們那些輩,他們都是吃魚穿魚的生活。”

    在過去,赫哲人的衣服多半是用魚皮做的。魚皮剝下後要經過晾曬、揉制等工藝,這就是當年赫哲人揉制魚皮的過程。雖然現在赫哲人已經不用再穿魚皮衣服了,但是他們還會運用傳統的工藝製作一些工藝品,比如,用魚皮製成的手袋,錢包,鞋子等,這些傳統的工藝為現代的赫哲人帶來了財富。今天街津口鄉的赫哲人已經告別了居無定所的生活,告別了原始的茅草屋和地窨子,為了適應赫哲人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政府還為他們修建了寬敞明亮的新居。

    黑龍江省同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白淑華:“由於過去赫哲人居住的都是馬架子和地窨子,後來轉産之後,在他們的生活上我們地方政府給他們改變居住環境,到現在已經改變了幾次,由草房建成磚瓦房,由磚瓦房現在又建成小區。”

    和過去的茅草屋不同,現在赫哲人的房子有客廳,有廚房,能住在這樣的房子裏是赫哲人想都不敢想的事。

    赫哲族老人:“上哪能住上(這樣的房子)想也不敢想啊。就説我的條件還算是好點的,那都不行。政府拿一些錢,房子的外貌整個都給弄好了。”

    如今的赫哲人,不單在生活方式上有所改變,他們的婚育觀念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幾千年來形成的生活觀念仍然在今天赫哲人的血脈中延續,這不,尤士柱一家就因為兩代人不同的婚育觀念在兒子結婚這件事上發生了分歧。

    尤士柱:“實際俺倆都反對,我和我愛人都反對,他兩分不開。”

    兒子尤中華今年已經24歲了,他和女友岑小賀從小一起長大,青梅竹馬,感情很好。那麼,父親尤士柱又為什麼要反對兩個年輕人的婚事呢?

    尤士柱:“(其實赫哲人)都有點親屬關係,要不赫哲人跟赫哲人不能結婚呢,那屬於近親結婚。”

    尤中華和岑小賀都是赫哲族人,他們一直生活在同一個村子裏,但是他們到底是不是父母所認為的近親呢?

    尤士柱得兒媳婦 岑小賀:“我認為也沒有血緣關係,那怎麼不能結婚呢?”

    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之內的旁系血親屬於近親,禁止結婚。尤、岑兩家雖然同是赫哲族,有著共同的祖先,但是追溯血緣關係,他們並沒有直系和旁系的血緣,不屬於近親。但是老一輩人為了赫哲人的後代更健康聰明,希望他們的下一代能擴大通婚的範圍,以利於赫哲族人口的素質和發展,而年輕一代的赫哲人更願意在不違反婚姻法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意願追求愛情和幸福。

    尤士柱:“現在基本都想得開,他倆感情好那沒轍了,當父母的基本不管。”

    沒有了近親的顧慮,尤士柱夫婦的擔心自然就沒有了,兩個老人同意了兒子的婚事,兩個年輕人如願的走入了婚姻生活。 像今天尤中華和岑小賀這樣通過自由戀愛而結婚,在過去是不可能的,早期赫哲人的婚姻是由雙方父母包辦的,結婚當天女方坐著狗拉雪橇到男方家裏,男方家要擺喜酒宴請親朋,夫妻雙方要喝下敬酒,以示相互尊重。婚後,赫哲人一般都有五六個孩子,而中華和小賀的想法和老一輩又不太一樣。

    岑小賀:“把一個小孩培養好了就已經很知足了,再説要那麼多孩子,現在條件雖然好,一個孩子家裏負擔也輕點。然後還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他自己身上。兩個這個弄好了,那個弄不好。”

    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像赫哲這樣人口稀少民族的發展,國家對他們婚育政策方面也和其他民族有所不同。

    黑龍江省同江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局局長 郭悅春:“為了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國家大力扶持赫哲族,幫助發展經濟、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特別是制定實施了有利於赫哲族人口發展的生育政策,黑龍江省人口和計劃生育條例規定夫妻一方是赫哲族的家庭,在生育一個子女之後,還可以生育第二個子女,夫妻雙方均為赫哲族的家庭在生育兩個子女之後,還可以一胎子女。”

    如今赫哲人不只注重人口數量的增長,更看重人口的素質。近幾年,為了挽救赫哲語言,傳承赫哲民族文化,政府加大了對赫哲族教育事業的投入。這是街津口鄉的一所小學,與其它學校有所不同的是,這裡的孩子從入學開始在學習漢語言的同時,也在學習和繼承著赫哲語言和文化。

    赫哲民族語言教師 畢立勇:“現在有的赫哲族老人總説我們的民族語言,只有我們會説,你們不會説,我們要是走了,哪民族語言不就消失了麼?如果一個民族沒有語言,再沒有文字,那這個民族就空有虛名了。我們受這些老人這種思想的熏陶,我們就覺得我們(學校)有這個先天的條件能把赫哲族老人的這種願望實現,同時我們也能夠把我們民族文化能夠傳承下去。”

    今天的赫哲人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不僅傳承著本民族古老的文化和傳統,更讓生活融入了新的理念,和其他六小民族一樣,赫哲人在祖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發展繁衍,過上幸福生活的赫哲人正和其它兄弟民族一樣,向著小康邁進。

    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赫哲族人口已由解放初期的三百多人發展到現在的四千多人。黨的民族發展政策讓赫哲人對未來充滿信心。

責編:閆冬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