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6日 09:29 來源:燕趙都市報
[內容速覽]在今天,少年已成為一位垂垂老者,而這位老人守護左權將軍墓已整整18個春秋。 |
楊愛公正在清掃墓區 |
楊愛公修剪墓區的灌木 |
與韓國友人的合影是老人的珍藏 |
每天清晨,天剛濛濛亮,在河北涉縣左權將軍墓地就會出現一位老人,老人彎著腰、駝著背為將軍墓清掃、修剪花草,清掃得很仔細,每一處都要反復檢查一遍,生怕墓碑上有落葉和雜物。
老人是涉縣石門村的老黨員楊愛公,今年78歲,已義務看護墓區18年。直到2003年,縣裏給文物義務保護員建檔,老人每月才開始有了一些補貼。
那是1942年10月10日,涉縣蓮花山下一塊風景秀麗的地方,八路軍總部為左權將軍舉行公葬。參加公葬的除八路軍總部和一二九師總部的全體同志外,還有五千軍民。政治部主任羅瑞卿在墓前説:“給烈士們行禮並沒有完事,今後還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報仇,第二件是報仇,第三件還是報仇。”
在參加公葬的五千軍民中,有一名13歲少年看著英勇抗日的左權將軍飲恨入土,聽著羅瑞卿主任的復仇悲歌,少年的血在沸騰。
誰也沒有想到就在這一天,少年的生命軌跡和左權將軍墓緊緊交叉在了一起,少年名叫楊愛公。誰也沒有想到,在今天,少年已成為一位垂垂老者,而這位老人守護左權將軍墓已整整18個春秋。
莽莽太行山 巍巍將軍墓
1942年5月25日淩晨,數萬日軍精銳部隊將八路軍總部包圍于遼縣(今山西省左權縣)麻田以東的南艾鋪一帶。被包圍的還有:野戰政治部、後勤部、北方局及其黨校、新華日報社等機關數千人。敵人很快發現了目標,敵機開始瘋狂地掃射投彈,很多同志中彈犧牲。
危急時刻,彭德懷、左權立即召開了簡短會議,果斷決定分路突圍、各自為戰。左權堅決要求由自己擔負掩護和斷後及帶領總直機關、北方局機關及北方局黨校突圍的重任。於是,彭總率部向西北,野戰政治部主任羅瑞卿率部向東南,總後勤部長楊立三率部向北,各路人馬立即行動。
根據後來對當時突圍戰的書籍描述,在突圍過程中,至少有兩個可能的機會可以保證左權的安全:第一個機會是在通過第三道封鎖線時,護衛彭總突圍的總部直屬部隊連長唐萬成率部返回專程接應左權。唐説彭總已經突圍出去了,北方局及黨校的領導骨幹也突圍出去了,左權的掩護斷後的任務已經完成了。作為高級指揮員,左權應迅速撤離戰場,並一再懇請左權跟他走,但被左權拒絕了,並嚴令他原路返回保護好總部首長,唐只好遵命。
其實左權正在為幾件事焦急:一是清點人員時發現,挑文件的同志沒有到,他已經讓貼身衛士去尋找,尚無消息;二是機要科的部分同志還沒有衝出去,丟了文件就是丟了總部的機密,有一個機要員落在敵手,我方的密碼就可能被日軍破譯;三是敵包圍圈內尚有一些北方局機關、黨校、新華社等單位的同志,左權認為自己此時離開是失職。
第二次機會是左權率最後一批同志衝到距十字嶺頂峰十幾米時,敵炮火十分密集,一顆炮彈在他身邊爆炸了,飛濺的泥土劈頭蓋臉揚了他一身。作為─個老兵,他應知道緊接著會有第二顆炮彈射來,他應該有準備。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連腰都沒有彎一下,站在高地上一直大聲喊著指揮突圍,完全將生死置之度外了。果然第二顆炮彈又向他射來,他的喊聲戛然而止,硝煙過後,他的身影也從山口處消失了,而他當時所帶領的同志都因他的囑咐而安全突圍。
發現和處理左權遺體的是三名北方局黨校的青年學生。他們在突圍時發現了犧牲的左權將軍。左權的左額、胸部、腿都被日軍的彈片擊中,鮮血涂地。他身上穿灰斜紋布軍夏裝,前胸有兩個口袋,腰扎寬皮帶,打著整齊綁腿,腳上是布鞋,右手緊握一支左輪手槍。他們將左權的手槍取下,將遺體抬到了荊棘處,拿一床軍被蓋好,又遮蓋一些樹枝。他們突圍出去後在一個村子裏找到了彭總,告訴他左參謀長犧牲了,並呈上了跟隨左權多年的左輪手槍,彭總難過得沒有轉身更沒有接槍。
同年10月10日,左權將軍以及同時犧牲的朝鮮義勇軍戰士陳光華和石鼎,原冀南銀行總行第一、二任行長高捷成、賴勤,《新華日報社》社長何雲等人的忠骨安葬在距邯鄲市西113公里處涉縣石門村西的青春嶺上,稱為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因左權將軍影響最大,故群眾習慣地稱為左權將軍墓。
將軍下葬的那一天,時年13歲的楊愛公全程目睹,熱血沸騰。
少年慕英烈 一生不了情
楊愛公7歲時,父親給國民黨修炮樓摔死了,不久,爺爺又被日本人殺害,只剩下他和3歲的弟弟和母親相依為命。無奈之下,一家人躲在太行山的深山腹地之中。親人的慘死,生活的困苦使得他早早加入了當地的兒童團、民兵連,積極為村裏的抗日組織、駐村八路軍站崗、放哨,到戰場運糧、抬擔架。太行山區抗日組織、八路軍英勇抗敵的情形深深地印在小愛公的心裏。
1942年10月10日,左權將軍遺體下葬,當時身為兒童團團員的楊愛公參加了安葬儀式,群情悲痛和激憤的場景激蕩著他幼小的心靈。“當時大家都很悲憤,我記得當時有個首長站在那個高坡上,對著大家講話,當時沒有擴音器,但是上千人的隊伍都聽得一清二楚。”老人回憶著當時的場面。由於自家有兩畝祖上傳下來的土地,正好在墓區附近。從此,楊愛公只要去地裏幹活,總要懷著崇敬的心情到墓區裏看看、拔草、清除每個墓碑上的落葉和雜物。
16歲,楊愛公參加民兵連擔架隊,奮勇作戰、勇敢向前,在戰場上還幸運地繳獲了兩桿步槍。解放後,進入村委工作,幾十年如一日一心為群眾工作。
時光荏苒,由於村裏頑皮的孩子常去墓區玩鬧,墓區內栽種的一些樹時常被毀,有的村民在墓區附近的地裏漚糞,燒秸稈,使得墓區存在著嚴重的火災隱患。1989年,村裏決定確定一名村幹部義務把墓區管理起來。與墓區有著深厚感情的楊愛公主動請纓接下了這項工作,從此管理墓區、保護墓區就成了他的額外工作。
7月6日,記者從涉縣縣城趕往晉冀魯豫抗日殉國烈士公墓。楊愛公此時早已來到墓區,“別看這裡偏僻,每天都有許多人來,都是像你們這樣開著小車來的。”老人身材清瘦,但精神矍鑠。“每天晚上九點左右我都要上來轉上一圈,一是防火,二就是清撿一下游客留下的垃圾。”
走進大山,呈現在記者面前的整個墓區幽靜之中透著整潔,這個佔地面積14.5萬平方米的公墓區,背靠蓮花山,面向清漳河,共有4個紀念區。
左權將軍墓,位居烈士公墓中心,平地築臺,雕石拱券,前砌石階,頗為典雅。墓地成縱向佈局,為4層結構。第一層為荷花池,第二層為左權將軍紀念塔,第三層為左權將軍墓,第四層為左權將軍碑志。
烈士公墓右側,名為虎沙,是朝鮮義勇軍領導人石正、陳光華烈士墓地。
烈士公墓左側,名為龍沙,是冀南銀行首任行長高捷成烈士墓地和第二任行長賴勤及范熙同夫婦墓地。
烈士公墓前側,是范築先將軍和楊裕民先生的墓地。
烈士公墓後側,則是《新華日報》社社長何雲、中共中央局政權工作部秘書張衡宇烈士的墓地。
一趟墓區整個轉下來大約需時30分鐘,這是楊愛公每日的工作。每天的清晨和傍晚他就會出現在這片寂靜的墓區,清晨是清掃、修剪。傍晚是巡視有無火災隱患,幾千個日子就在這簡單的重復中一晃而逝,楊愛公這墓一守就是18年。
忠誠守墓誌 情動後來人
雖説管理墓區、保護墓區是楊愛公的分外事,但他卻當成了每天最重要的事。除了每天去巡查、管護,到了清明、"十一"祭奠的時日和三夏、三秋的農忙時節,以及學生們放了暑假,他都要到墓區的工作室住上一段時間,防止墓區發生火災,樹木被損。
"我脾氣暴,見著有人搞破壞就連講理帶罵人。"老人嘿嘿笑著。村民張某看到墓區草長得豐茂,墓前還有水池,就把羊趕到這裡。看到羊連吃帶拉,弄得墓碑周圍一片狼藉,他氣得連趕羊帶罵人。他氣勢洶洶的樣子嚇得張某再也不敢去了。他的厲害勁兒也在村裏出了名。
墓區內樹多草茂又極易著火,為了制止村民漚糞、燒秸稈,楊愛公也得罪了不少人。"時間長了,他們也就理解了。"老人説,村民王某的地就在墓區內,還緊挨著左權將軍的墓。有次王某在地裏燒玉米稈,楊愛公去制止,王某當時很不理解,爭吵了一番。為此,還與老人有半年見了面還氣呼呼的。
在他的看護下,墓區從來沒有發生火災,墓區裏的一草一木枝繁葉茂,一土一石平整如一。隨著時間的推移,村民們都理解了楊愛公的苦心,也忙著和他一起來保護墓區。
"原來從沒見韓國人來過,這些年他們每年都要來兩三趟呢。"石門村的村民們説。在老人的家中現在還保留著一批珍貴的相片。這些相片的來歷讓老人自豪,照片中是一批來自韓國的祭拜訪問團成員與老人的合影。"當時也沒有上心,心想人家可能是為了感謝我留一個紀念吧,沒想到過了幾年他們又來了,還給我帶來了一大兜的照片。"老人的話語中有些欣慰。
是呀,這批珍貴相片的一照一贈,相隔數年。但是這個時間的差距,更是對老人多年來忠誠守墓行為的一種褒獎,這一照一贈的行為也表明了這些國際友人對老人多年來精心守墓的感激和敬佩。"他們對咱好,咱還能對他們賴嗎?作為一個平頭老百姓,咱又沒有什麼禮品能夠送,咱就是好好看墓。"
2005年清明節時,朝鮮義勇軍石正烈士親屬祭拜訪問團與左權將軍女兒左太北夫婦一同來祭掃,他們看到保存完好的烈士墓、新建的朝鮮義勇軍烈士紀念館和優美的環境,還有楊愛公老人專門看守,非常感動。從此,韓國人和外地的遊客來這裡的一年比一年多。
隨著年歲的增加,楊愛公的身體已大不如從前。他已對後事作了安排:假如哪一天自己走了,將由大兒子繼續將墓區守護下去……(記者 陳正 文/圖)
責編:徐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