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素食與景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30日 16:01 來源:

     名山多古剎,古剎有齋食。每登臨巔頂危閣,我常常追思縈回在碑廊溪瀑間的文化底蘊,面向禪林暮雨,又往往感悟搖曳于虛空間的鐘磬余韻。雨後,山寺前的奇石清亮亮地散動著花葉之影,好靜好靜。偶有隱隱飄至的梵音,使浮躁的心緒漸漸變得平和。這時,先賢“淡味是真味”的縷縷哲思漸漸滲透我的每個毛孔。此刻,當我感到有些饑寒時,便會想到素食。

  廈門南普陀、舟山北普陀的齋食妙就妙在於鮮淡中透出幾許“不可説”的滋味,無論是形色還是食境,都能使人在閉目咀嚼後感到余味悠長。那一刻,我像在餐,又像在品悟著自然造化的演變。

  古來名剎多有自創的齋食,食典《清稗類鈔》裏僅介紹了一小部分,“寺廟庵素饌之著稱於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雲觀,杭州為煙霞洞。”

  記得最早吃的一頓真正意義上的齋飯,是在舟山市普陀的息耒小莊。那是個斜灑杏花雨的日子,店內外清雅淡樸,當我憑欄賞鶴、放眼觀海、側耳聽琴,凝神品茶時,其感受豈是怡悅二字所能涵蓋?直到細品了三菇六耳、芋頭竹筍及豆腐製作的齋食後,方來到潮音洞前聽濤或在紫竹林裏看竹,心海好放逸、好澄澈。

  那年仲春日,當我第二次登上“蓮花佛國”九華山時,一種企望便如半山的遊嵐涌於心頭。記得幾年前,我首次參拜地藏王菩薩時,曾站在天臺正頂,遙看香煙繚繞、鐘磬木魚聲與誦經聲交響的九華街,為街心的飯店裏沒有像樣的齋食而生憾意。作為八大菜係之一的徽菜,很久以前便以本味兒突出、鮮亮不膩著稱,特別是由史潮泛載而來的傳統名菜本身就可列入佛家素宴,比如問政山筍、八公山豆腐、包河藕粥、素鍋貼等。這些既清淡又味美的素品與當地的景點、歷史人物息息相關,故而在進餐時可品到景觀文化。譬如:問政山筍産于歙縣問政山。素有“東南鄒魯、文物之海”的歙縣古稱徽州,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安徽通志》把問政山筍的地名記得一清二楚:“筍出徽州六郡,以問政山者尤佳。”包河藕粥出自合肥包公祠。民間有“包河藕無絲”(無私)之説,來頌揚包拯的清廉,此粥也成為人們懷念忠良的餐品。素鍋貼是安慶迎江寺的作品。建於北宋的迎江寺與振風塔是當地知名景觀。當吃著底皮酥脆、餡心鮮美的素鍋貼,耳膜自然會縈繞桐城派的誦咏、《孔雀東南飛》樂府的韻節以及黃梅戲的柔婉曲調……正在暢思間,領隊呼我到九華山莊用餐,我意外地見到了一桌精美鮮香的素宴,於是大快朵頤。

責編:紅立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