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重訪]>>
1989年,太行山深處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張勝利成為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個孩子。十多年過去了,在河北省淶源縣東團堡鄉中心小學裏,我們的記者見到了張勝利。如今,他是這所小學的副校長,負責德育和希望工程方面的工作。那麼,他是如何成為希望工程救助第一人的呢?
在河北省淶源縣東團堡鄉的群山中,有一個偏僻、貧窮的小山村桃木疙瘩,這裡是張勝利的家鄉。1987年10月,淶源縣政協副主席車志忠很偶然地來到這個村子,走進了簡陋的桃木疙瘩小學,張勝利正在這裡念小學三年級。村裏的貧困和孩子們對讀書的渴望,讓車志忠非常感慨,他讓孩子們好好讀書,將來有什麼困難可以找他。
1989年春,車志忠突然收到了一封張勝利寫的求助信。原來因父親去世,張勝利失學了。車志忠再次來到桃木疙瘩,他發現除張勝利外還有十個孩子失學。車志忠連夜趕寫了兩封信,一封發給了河北省政協,另一封發給了共青團中央。後一封信被轉到了剛剛成立的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並引起了高度重視。1989年10月17日,張勝利和其他十個孩子從青基會工作人員手中接過《資助就讀證》,成為希望工程資助的第一批孩子。
1997年8月14日,桃木疙瘩小學來了一位新老師,他就是剛從上海第一師範學校畢業的張勝利。第二年,桃木疙瘩小學建成了新校舍,張勝利辦了一個寄宿制的集中班,建校和學生們吃住的費用全部由希望工程資助,附近失學的孩子被張勝利一個個找回到校園。
1999年春節剛過,桃木疙瘩小學來了一位名叫王亞平年輕姑娘,她要求做一名志願者。幾個月後,這個善良的女孩成了張勝利的妻子。2000年1月,他們的女兒降生了,張勝利給她起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張希望。
此時,張勝利心裏還有一樁心願──在當地建一所希望小學,讓附近的孩子有更好的學習環境。2001年,他的願望實現了。在淶源縣東團堡鄉箭桿河村附近的山谷裏,北京升旗希望小學落成了。2001年9月,桃木疙瘩小學遷到了這裡,張勝利也到這裡任校長。在這裡,張勝利教的是體育、音樂、自然、社會,工作壓力挺大,但張勝利感覺很充實。在學校的墻外,張勝利還養了600多只雞。他想在掌握養雞技術後,把它傳授給學生們,讓他們掌握一門實用的技術。
幾年過去了,如今,這所希望小學的情形如何?趁星期天休息,張勝利領我們一起前往升旗希望小學。
開車走了兩個多小時,我們來到了這所學校。由於外出打工的人增多,這裡的生源越來越少。2006年上半年,這裡的學生合併到其他學校,升旗希望小學停辦了。離開學校時,張勝利敲響了懸挂在房檐上的鐵鐘,鐘聲在空蕩的校園裏迴響。。。。。
多年來,張勝利一直為希望工程奔忙,幫助困境中的孩子。他這樣做,一方面是回報希望工程,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受到了車志忠的影響。從1989年與希望工程結緣以來,車志忠就全身心地投入到這項事業中去,因為他堅信這樣一個道理:對於一個孩子來説,就得用知識來改變他們的命運。如今,張勝利把車志忠當作父輩,而車志忠也把張勝利當作自己的接班人。
一個是七十歲的老人,一個是三十歲的青年,當年的一封信讓他們結下了緣分,如今為了幫助那些身處困境的孩子,為了大山裏的希望,他們一起努力著。。。。。
敬請關注《重訪?大山裏的希望》。
責編: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