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化遺産博覽月
仁暉:復原慶典儀式馬上就要開始了,我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
十個王亭是幹什麼用的,最靠近我的兩個是左翼王、右翼王王亭,從這兩個王亭往後數,後邊這八個亭子,就是平時八旗旗主辦公議事的地方。當舉行慶典活動時,這裡又是八旗兵布列軍陣的王亭。現在我仿佛看到汗王端坐在殿內的寶座上發號施令,貝勒大臣們佇立於各自旗亭之前請纓受命,隨時準備出征的壯觀場面。
現在進行的是瀋陽故宮皇家慶典禮儀中八旗軍兵和王公大臣排班儀式。按清代禮儀制度規定,在宮廷舉行的大型典禮,在皇帝升座大殿之前,要有陳設禮器樂器和王公大臣排班就位,迎接聖駕的程序。
八旗亭是體現清入關前滿族八旗制度的獨特建築佈局,在舉行慶典儀式時,八旗的官兵要按照自己所屬的旗,排列在相應的亭子前,接受皇帝的檢閱。我們看到的身著各色盔甲的八旗官兵隊伍,正依照黃旗在北、白旗在東、紅旗在西、藍旗在南的方位規定向我們走來。
黃薇:站在我身邊的這位是瀋陽故宮博物院的武斌院長,也是我們復原現場的嘉賓,請問武院長,瀋陽故宮為什麼要復原一個幾百年前的慶典活動?
武斌:
清代的瀋陽故宮和北京故宮是一個大故宮概念。這次復原的慶典儀式,是想通過物質遺産和非物質遺産的結合,向大家展示一個活態的故宮。
黃薇:現在我們看到八旗軍陣已經向我們走來。他們不同的服裝顏色都代表什麼?
武斌:這是復原的八旗兵隊列,士兵軍服的顏色和旗幟的顏色是相同的。最初的時候,他們只有四個軍團,用紅、黃、藍、白四種顏色的軍旗來區別,後來隊伍擴大,又擴編了四個旗,並用原有旗色鑲不同顏色的邊,作為新的軍旗。於是成為四正旗、四鑲旗組成的八旗。
黃薇:看來八旗對顏色的定位還是很有講究的,那麼,不同顏色的旗和服裝有沒有特別的意義呢?
武斌:按清朝制度,正黃、鑲黃、正白旗稱為“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統帥,其他的幾個旗稱為“下五旗”,由王公貴族掌管。本來滿族人是崇尚白色的,後來他們接受了漢族文化,黃色最高貴的顏色,成為皇權的象徵。
從入場的次序可以看出,走在前面的是高擎纛旗的旗手和本旗的統兵軍官,他們之後分別是代表八旗各佐領,參領等基層建置和驍旗營、藤牌營等各兵種的隊伍。那些身背弓箭、手持馬鞭的軍士,雖然並沒騎馬,也可以看出是八旗中最精銳的騎兵,而手持盾牌和腰刀的則是步兵。
黃薇:武院長,這個慶典看著有點像大閱兵,這樣的排列次序有什麼講究嗎?
武斌:這並不是隨意排的,是滿洲八旗的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這和滿洲八旗的形成有關。提示:清太祖努爾哈赤最早憑父親遺留的13付鎧甲起兵,征服家鄉周圍的滿族部落建立了一個旗:黑旗,後來又接收了鄰近的一大批部落組成新的一旗:紅旗,努爾哈赤將自己原有的部隊黑旗交給兄弟舒爾哈齊,自己統帥新建的一旗紅旗,以後他收編了實力曾經很大的滿族哈達部,哈達部很大,不能編入原來兩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也就是白旗。後來幾經變化,最終形成了八旗。
在八旗軍陣中間的禦路兩側,是參加典禮的王公大臣,他們要行進到殿前的月臺上,排列在離皇帝較近的地方。走在前面、外褂前胸後背繡圓形補子的,都是王公貴族,跟在後面、繡方形補子的則是各級大臣。
大臣入場還有一個特殊規定:行走在禦路左側的是武官,右側的是文官,也就是所謂的“文東武西”。中間的禦路是皇帝專用的,王公大臣既不能在上面行走,也不可以橫向跨越,以表示對皇帝的尊敬。
黃薇:在一些古裝影視劇裏,官員上朝的鏡頭我們是屢見不鮮,那麼,他們和我們今天的復原活動比起來有什麼區別?
武斌:1、是有區別的,我們看的影視劇也好,或者是一些商業表演也好,他們大多是為了追求視覺上的觀賞,而我們今天的復原,是根據有典可查的禮儀記載來排演的,盡最大努力地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慶典活動。
為了確保這次宮廷禮儀復原活動的真實性,瀋陽故宮博物院的清史專家查閱了《皇朝禮器圖式》、《大清會典事例》、以及清太宗至乾隆幾位皇帝實錄,在大量的文獻資料中,檢索出了60多次在瀋陽故宮舉行慶典的原始記錄,他們根據史料記載的慶典使用儀物和程序,對照300多件館藏清宮文物,在尊重史實,嚴格按照文字記載的基礎上,經過兩個多月的論證,最終確定了宮廷慶典的復原方案。
在八旗服裝的復原上,為了儘量做到與館藏服裝的逼真,負責這項工作的專家在面料選擇,染印、縫製工藝三個環節上進行了全程跟蹤。即使是將士服裝上泡釘排列的位置,都要進行認真的考證。
樂器的復原是這次復原活動的重點工程,在道具的復原現場,我們看到即使幹了一輩子的老工藝師,仍然一絲不茍地完全按照傳統工藝在進行製作。
禮儀再現難就難在一個真字,清史專家依據典籍中的插圖和文字記載,把每一個動作進行逐段分解,然後再一招一式地對參演官兵進行言傳身教。
為什麼要在大政殿廣場復原一個發生在200多年前的帝王慶典呢?目的就是為了賦予古老的皇家建築以新的活力,激活文物的生命,把厚重的歷史文化傳播給大眾,使觀眾身臨其境,與我們共同走進那段歷史。
自從1625年努爾哈赤在這裡修建了東路的大政殿廣場後,這裡就逐漸成為清朝入關前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1628年皇太極又修建了中路,到了1746年乾隆又增建了西路建築群,在經歷了三個朝代的修建後,才具有了現在瀋陽故宮的規模。
成千上萬的八旗鐵騎曾從這裡走出,多少次的輝煌慶典也曾在這裡上演,這座融合了滿、漢、蒙、藏建築風格皇宮,又是一個民族崛起的見證者。
2004年,瀋陽故宮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張越:閻先生,我剛才看到瀋陽皇宮的建築,和故宮的建築很不一樣,為什麼中軸線上的建築風格都不統一?
閻崇年:這非常説明問題,這組宮殿在一條中軸線上融合幾個民族的建築風格,看起來雜亂無章,其實這是滿族進步的標誌,提示:滿族融合各種文化的能力,指出滿、漢、蒙、藏建築風格的融合,指出滿族成長的過程就是民族大融合的過程。
張越:閻先生這麼一説,瀋陽故宮的建築其實就是一部記錄了滿族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無字史書。
責編: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