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化遺産博覽月
本報上海5月17日電(通訊員楊燁文 記者余傳詩)據統計,上海目前已被列入保護範圍的歷史文化遺産有623處。為了加深公眾對上海文化遺産的認識,上海博物館圍繞“共同的遺産”這一主題,從5月13日到5月19日舉辦“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周”,邀請廣大公眾加入上海文化遺産的發現之旅。
在
活動周的開幕式上,上海博物館特別邀請上海滬劇團,為觀眾準備了一場精彩的滬劇互動表演,上海滬劇團及著名的滬劇表演藝術家馬莉莉選取《庵堂相會》、《蘆蕩火種》等著名曲目的選段,介紹了滬劇作為上海地方戲曲的發展歷程,通過“講”、“演”結合的形式,幫助觀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認識,使大家對我們身邊的文化遺産加深了解。
上海博物館與各大高校博物館或相關社團合作是這次活動中的一個亮點。他們在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9所大學,上海中學、華師大二附中等兩所中學設立了博物館日活動周的分會場,舉辦系列文化活動,向青年學生群體介紹文化遺産的知識和保護政策,吸引青年學生用心去發現及體味身邊的文化遺産之美。
精彩的學術講座也是專題活動的重頭戲。從5月14日至19日,上海博物館以“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産”為主題,每日安排一場免費的公眾講座,邀請上海相關方面的專家及知名學者,全面、詳細地剖析上海地區諸如考古遺址、城市建築、方言習俗等各個方面的有形和無形的文化遺産,喚起大眾對身邊文化遺産的關注和熱愛。截至今日,每場講座都受到了公眾的熱烈歡迎。如5月15日的《上海方言與上海文化》,除原本的座位外,還不得不增加了許多座位,有些觀眾由於沒有座位只能站著聽。此外在活動週期間,還舉行了“上海博物館之友”面向社會首次招募儀式以及“我看博物館”中學生徵文活動。
責編:斯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