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百家講壇]貞觀之治(3):貞觀路線 王道治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10日 13:18 來源:CCTV.com

進入[百家講壇]>>

    

 

    孟憲實:1962年生,黑龍江訥河人,北京大學史學博士、南開大學歷史系博士後, 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吐魯番學研究,著有《敦煌百年》、《漢唐文化與高昌歷史》、《唐玄奘與曲文泰》等論著,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國學院副教授。

 

內容簡介:

上一集講到唐太宗李世民剛剛接手天下後,在天下和解的問題上,處理得有條有理,不僅解決了當時的難題,而且團結了已有的力量。可是天下大亂之後千頭萬緒,唐太宗此時面臨着更重要的難題,就是治理天下該用什麼樣的路線。關於這個決定唐朝未來命運的路線之爭,在唐朝內部形成了兩個陣營,一個是封德彝主張嚴刑峻法,一個是魏徵主張以德化民。那麼貞觀路線最終是如何確定的呢?確定貞觀路線之後唐太宗又採取了哪些措施呢?唐太宗在具體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是如何考慮老百姓的利益的呢?貞觀之治的治國核心究竟是什麼呢?貞觀之治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治世效果呢?

 

唐朝天下剛剛穩定之後,唐太宗又陷入了治理國家的路線之爭,大臣封德彝的建議是應該行霸道治天下,實行嚴刑峻法,他的理論依據是人性本惡。而精通儒家《公羊春秋》的魏徵則認為,國家治理如果不好主要責任在領導,沒老百姓什麼事,有什麼樣的領導就會有什麼樣的老百姓,所以主張王道,從皇帝做起以德化天下。當時在王道與霸道的路線之爭上,同意霸道的佔大多數,只有魏徵一人堅持王道,那麼為什麼堅持霸道的人佔大多數呢?貞觀路線最後究竟是怎樣確定的呢?

 

貞觀時代,唐朝剛剛從戰亂中走出來,老百姓生活貧困,國家百廢待興。在以德化民路線的指引下,唐太宗採取了釋放宮女、削減封王、精兵簡政三大措施,都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然而在這種大趨勢下,還有些大臣逆潮流而行,總想對唐朝的鄰國突厥動武,那麼他們為什麼要打仗呢?唐太宗最後是如何決斷的呢?

 

公元626年,唐太宗聽從魏徵的建議開始以“王道”治理國家,治理了一系列的施政方針,而且他還從自身做起開源節流,唐太宗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並盛的一位皇帝,他所開創的貞觀之治也成為與漢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另一著名盛世那麼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究竟是怎樣一個面貌呢?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孟憲實先生深入歷史核心,以人為本為您精彩講述《貞觀之治》之《貞觀路線》

責編:徐峰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