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09日 10:40 來源:廣州日報
全球氣候變暖,在孟加拉國小村莊,一年當中土地有一半時間淹沒在水下。
10多年前就被世界高度關注的氣候變暖問題,從沒像今天這樣如此頻繁地出現在全球媒體的視野中,並成為最受關注的熱點。
5月4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第三部分《氣候變化2007:減緩氣候變化》在泰國曼谷發佈。
報告指出,各國必須採取措施,扭轉全球氣溫升高的趨勢。報告認為,各國只要拿出每年GDP的0.12%,就可以從2015年起遏制全球變暖趨勢,從而實現將全球氣溫控制在僅比工業革命之前升高2攝氏度的目標。
一直以來,科技部官員、氣候變化領域權威專家、全球氣候變暖報告中方談判專家呂學都參加了報告第二部分的會議。他和同事曾多次代表我國政府參與包括《京都議定書》在內的聯合國組織的氣候變化問題的談判。
日前,呂學都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講述談判的諸多內幕,以及談判背後更為深刻的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博弈。
文/圖 本報記者趙琳琳、李穎(署名除外)
記者:2500名科學家花了6年時間,寫成了一份報告,指出氣候變暖的趨勢將加重影響人類生存環境。氣候變暖、全球極端性氣候事件增多是不是報告出臺的一個重要背景?
呂學都:全球是不是真的在變暖?是偶然還是必然?儘管我們到目前的科學認知水平還無法100%確定,但是這些狀況和發展確實非常令人擔憂。
2007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將陸續頒布該機構組織全球科學家進行了6年多的全面評估全球氣候變化的“第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該評估報告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為: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影響以及在該三個報告基礎上提煉出來的“綜合報告”。
今年2月2日,該評估報告的第一部分出臺,報告再次確認,全球氣候確實已經發生了變化,20世紀是過去1000年最暖的一個世紀;全球變暖90%的可能是由人類活動排放的大量的溫室氣體引起的。
中國派16人參加談判
記者:有哪些具體的數據支撐這些結論嗎?
呂學都:有很多數據支持。目前的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工業革命前升高了0.74攝氏度;根據世界各國科學家開發的氣候模型估算,到21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將升高1.8℃~4℃,海平面將升高18厘米到59厘米。
未來100年內,我們無法準確説出人類還會排放多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但全球仍然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排放這種現象確實令人擔憂。剛才我已經談到,20世紀的100年是過去1000年中最暖的,而過去的50年又是過去1000年中最暖的,氣候變暖的現象得到了觀測事實的確認。
記者:本次IPCC會議中國為什麼派了16個人前去,陣容這麼強大?
呂學都:以前的會議我們一樣很重視。這次派出的代表人數多,首先是因為涉及的部門很多,各部門負責談判議題的代表都要到場。不像其他國家一個人負責多個議題。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説明中國對這個問題確實非常重視。
這次會議原計劃開四天,從4月2日到5日,但是實際上一共開了五天,從4月2日早晨9時開到晚上6時半,中間只有1個小時吃飯時間;第二天從早晨8時開到晚上12時;第三天開到了淩晨2時;最後一天會議一直持續到第二天早晨10時半,開會期間,大家必須在會場,餓了就到會場外面要個三明治吃,然後進去接著談。
兩個問題爭論最為激烈
記者:為什麼這次談判會這麼激烈?
呂學都:我想可能是一方面談判的內容很多,另一方面是對報告內容本身,各方認識有很多不同。有兩個問題的爭論最為激烈。
一個是對現在已經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經濟系統的影響到底有多大。評估報告對該部分的總結性描述是:氣候變化對“所有大陸和海洋上的眾多自然生態系統”帶來了深刻和明顯的影響,這一點“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我們認為不能夠説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最多只能夠説具有“高的可信度”。很多歐盟的專家和官員認為應該保留“非常”一詞。
我不同意這樣的提法的原因,是因為這個總結性結論下面有10個案例,其中只有兩個是“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其他有8個案例只説明有高的可信度。如果從文字方面來推敲,非常高,説明可信度超過90%,而高的可信度,那可能只有60%到90%,這個差別還是非常大的,也是實質性的。加上“非常”一詞,與目前認知的科學事實不符。因此,我反對加上“非常”。
這個問題從談判的第一天就提出來了,直到最後時刻才最終解決。
刪除兩個字歐盟群起反對
記者:您的建議提出後,對方反應如何?
呂學都:我提出刪除“非常”兩個字後,歐盟群起反對。
我又進一步建議,為避免大家對氣候變化科學認知水平差異的認識,可以避開討論可信度水平,因此,我在會上建議改為“觀測到的證據證明”,歐盟的科學家和官員就輪番發言反對我的建議,像馬蜂一樣撲過來反對我。
記者:有發展中國家支持我們嗎?
呂學都: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很少説話,比較沉默,主要可能是在這方面的科學認知實力不夠。但是也有部分國家與我們的觀點一致,如俄羅斯、沙特阿拉伯,他們也堅持這一意見。總體上看,好像我們顯得像少數派,會議上顯得有些孤立。
記者:另外一個爭論比較激烈的問題是什麼?
呂學都:另一個問題是歐盟希望用一個圖表來直觀地描述氣候變化對經濟和社會系統的影響、對全球各大洲的影響,並與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經濟發展路徑、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上限水平等直接挂鉤。
也就是説,有了氣候變化導致的溫度上升到哪一個程度,就可以從圖表中去推測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只能允許排放多少,相應地,世界各國只能走什麼樣的發展路徑,就已經被決定了。
我認為這非常不科學,因為三者之間有關聯,但並不是直接關係。很多其他國家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最後,大家同意保留不同的升溫水平對行業的影響那部分圖表,刪除了其他部分的圖表。
簡單圖表包含政治因素
記者:這樣爭論的目的究竟何在?
呂學都:這個報告是科學報告,我們的基本出發點是依據科學事實。至於對方與我們爭論的目的,我不想去做太多的猜測。也許他們希望看起來更直觀一些,但是這樣的直觀卻是不科學的,作為全球一份最科學的報告,不能把不科學的東西放上去。這份報告會被引用,而且會被無數次的引用。
有一點我覺得非常明顯,歐盟的專家和官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執行歐盟最近做的一系列政治決定,希望該評估報告能夠為歐盟確立的政治決定提供科學證據。例如,歐盟領導人提出,歐盟國家能夠接受的全球氣候變暖是溫度升高在2攝氏度以下。而這種決定後面,有大量的經濟、能源和外交因素摻雜其中。看起來只是一個圖表,內中包含很多因素,尤其是經濟因素。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對一個圖表就會進行那麼激烈辯論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無論是剛剛出臺的氣候變暖報告,還是已經簽訂的京都議定書,都是在解決環境層面問題時,體現了世界各國在聯合國框架下的一種博弈。IPCC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是個科學評估報告,它的政治色彩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被降低了許多。
實際上,許多年來為改善環境、遏制環境惡化而進行的相關國際談判一直都在進行,而且都進行得非常艱難。比如,京都議定書的談判過程就艱辛異常,以至於呂學都主任説自己都有些怕這些“談判”了。
通過談判幕後的故事,不難體會出,一旦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發生衝突,人類共同的公共利益和各自的個體利益發生衝突時,聯合國框架下的談判,也只是人類在向利益妥協時的一種博弈。
中國減排量比發達國家大
記者:當全世界都在為解決全球變暖而努力時,國際社會是否一直有這樣的誤解,只知道中國是個二氧化碳排放大國,卻忽視了中國政府為改善環境所作出的努力?
呂學都:你説得很對。國外很多人,包括政治家、新聞媒體、甚至普通大眾,只知道我國的經濟發展很快、知道我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很快就將超過美國,而對我國已經採取的許許多多、實實在在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可能知道了但裝著充耳不聞,或者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
實際上,儘管我們在京都議定書下沒有承諾具體的減限排溫室氣體的指標,但是,我們所作的努力,與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下承諾的減排量相比,可以説是毫不遜色。比如十一五期間我國確定了單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標,根據初步估計,光是這一項就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12億噸以上,這比許多發達國家在京都議定書下的消減量都大。
另外,我國《可再生能源法》得到人大的批准,非常順利通過,該法對於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已經發揮並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科技部與國家發改委、外交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等部門聯合組織國內100多名科學家,歷經四年多時間,編制出臺了《中國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目前,這份報告已經發到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和國務院各部門。希望他們在制定部門和地方規劃和計劃時能夠充分考慮這個報告的結論,把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和適應、減緩氣候變化納入到他們的工作中。
相對減排是可能的
記者:保護全球氣候是否會影響經濟?
呂學都: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但也是很難給出明確答案的問題。採取不同的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會對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行業、甚至所有行業産生不同的影響。從短期來看,很多是負面影響,但也有些可能是正面影響。
對中國而言,我們在近期,或至少在2030年以前,不太可能採取絕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保護全球氣候的政策和措施,因為這樣將會極大地限制我國的能源工業發展,會扼殺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但是,採取相對的減排溫室氣體的政策和措施是可能的,例如:提高能源效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回收利用廢氣的能源等。這些措施可以大量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對能源工業發展、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也會小得多。
七成溫室氣體西方排放
記者:有人説,實際上,關於減排二氧化碳,減緩氣候變暖的談判實際上是在分配全球的環境資源,比如,此前,您曾經參加過的京都議定書的談判。
呂學都:在京都議定書的談判中,並沒有這種官方説法,但是,許多學者都曾談到過這個問題。
歐洲國家提出,全球變暖2℃以內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超過2℃,氣候變化的影響太大了,可能會帶來突變。據此推算,確定與大氣溫度升高2℃可能的溫室氣體濃度上限值和可以排放的溫室氣體容量。
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研究全球如何來分配這些可以排放的溫室氣體空間資源?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全世界瓜分全球環境資源的由來吧。目前,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世界約70%,但其人口卻只佔20%;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占80%,排放的溫室氣體量卻只佔全球排放量的30%。所以,在許多人眼裏,這就像地球上的土地資源一樣,可以進行劃分和佔有。但是,並不是説你有了這麼多的排放量,你就有權利排放這麼多。
責編:常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