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3日 14:11 來源:新京報
也許是影片前期宣傳的誤差,《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是一部可能會讓很多觀眾誤解的影片。我想那些想去看一部喜劇的觀眾到了最後都不免會有些失落,雖然影片中有很多段落努力地做出了喜劇的效果,但隨著影片的推進,那些貌似喜劇的歡笑都會酸澀地轉變為對影片人物或觀眾自己的嘲笑。尤其是到了影片中段之後,也就是姨媽
的女兒出現之後,整部影片的敘事更是直接轉向了人生的無望,而且乾淨徹底不留一絲希望。
這種風格上的轉變之大,仿佛前後是兩部電影被拼接到了一起。前面是一部荒誕誇張的造作喜劇,後面是一部刻意低沉的文藝悶片,對於那些被影片宣傳誤導的觀眾來説,這種敘事和風格上的大逆轉完全會令他們不知所措──原本是想來電影院圖個樂,結果被人按倒在地灌了一肚子人生無望的苦酒。
本片最大的問題可能也就出在這裡,影片前後風格的斷裂,體現了當下中國電影的某種困窘──一方面割捨不了藝術電影的情懷,一方面又不得不關注著票房。在電影中嚴肅的藝術思考和票房不一定是互為矛盾的,但往往呈現出來的局面是被大多數觀眾需要的並不是嚴肅的。試圖用類型片來包裝藝術片,最後就弄出了“大姨媽”這樣的影片,前面拿著藝術片的“范兒”來展現情懷,後面還得羞羞答答地用喜劇片的幌子來吸引票房。
形式與內在的人為割裂,使得本片在風格上有一個明顯的轉變過程。影片一開始還試圖以喜劇元素吸引觀眾,但隨著影片中姨媽生活的延續,敘事的企圖一再被擾亂,以至於到了影片中段,導演就完全放棄了敘事,轉而描述人物狀態了。當姨媽回到鞍山後,我們看到的就已經不是《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而是《孔雀》+《立春》了。這個無論是從故事還是風格都完全游離于影片的結尾,如果獨立來看可以説是本片中最為精彩的段落,但如果將它放在整部影片的範圍內考慮,那麼它是一條最令人遺憾的闌尾。
本片編劇李檣可能是中國電影中非常少有的那種編劇,他能夠如此強烈地將自己的個人風格融入到影片中,以至於導演的風格都被掩蓋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幾乎可以説是《孔雀》的都市翻拍版──儘管背景和時代都有所不同,但它們所要講述的都是那些“刻意被遺忘的生活,以及勞苦無常的命運”。
從這個角度來説,如果《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能夠不在乎票房壓力,堅持完成原本的純粹表達,那麼也許就可以不用周潤發,不用趙薇(儘管我認為趙薇在本片中的表演是她從影以來最好的),也許就不需要花那麼多錢,也許就不會有那麼大的票房壓力,也許就不需要添加那麼多不必要的笑話和噱頭,也許本片就可以做得更加純粹,也許就能夠成為一部更好的電影。
不過這一切都只不過是也許而已。對於電影來説,成本、票房的壓力與純粹自由的表達之間,永遠會是一對糾纏不清的怨偶,既一刻不能沒有對方,又永遠覺得對方是自己生活中最大的阻礙。如果説能夠讓這對怨偶相安無事的關鍵在於雙方如何尋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那麼《姨媽的後現代生活》則過於向一方妥協了。 □張小北(北京影評人)
責編:斯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