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近日舉行,遺傳學家、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被授予中國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關於李振聲先生的情況,許多新聞稿件是這樣介紹的:“李振聲,遺傳育種專家。畢業于淄博市第六中學,1951年考入山東農業學院農學系。參加工作後,曾擔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實習員,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農業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遺傳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陜西省科學院院長……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第八屆國際小麥遺傳學術會議組委會主席、第十八屆國際遺傳學大會組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
在花了近三百字羅列了李先生曾經擔任和正在擔任的官職之後,才介紹李先生的主要業績是在小麥遠緣雜交和染色工程研究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其實,對於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來説,最重要的東西是他的科研成就,而不是那些羅列起來的官職。我國的大小官員多如牛毛,科學家才是真正的“稀世之寶”。介紹一位科學家,不首先介紹他的科研成就,而是把他的各種官職擺在首位,這實在有些畫蛇添足,本末倒置。
如果這僅僅是一則新聞稿件寫法上的不嚴謹也還罷了,可“烏紗高於學術”的思想,卻比較普遍。這暴露了“官本位”在當今社會依然根深蒂固,科學界也未能倖免。官職,似乎永遠都是最重要的東西,比科學家這個“人”本身重要,也比科學家的科研成果重要。誠然,當官如果能夠恪盡職守為民服務也是“善莫大焉”,科技界也需要有人擔負行政職務。然而,對於一個真正的科學家來説,並不需要擁有那麼多的“烏紗帽”。太多的“主任”、“主席”、“常委”、“院長”之類官職,會分去科學家許多時間和精力,甚至讓他無法潛心研究學問。
誠然,李振聲先生在“烏紗帽”的重壓之下,依然在科研上取得了突出成就,這讓人敬佩。可我們也應該看到,一些有潛質的研究者,正在被“烏紗”所累,最後不得不放棄學術之路。這對中國的科學進步,何嘗不是一種損失?
可見,“官本位”不僅會給科學家本人造成重大損失,更直接影響了學術風氣,導致學風浮躁,學界如官場,滋生腐敗。這一點,我們的教訓可謂多矣。
科技史上有個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5世紀,中國在自然科學及運用方面,遠勝於西歐,但是近代科學為什麼不是從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中國古代文明中演繹出來,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對落後的15世紀的歐洲誕生呢?對於這一難題的答案,見仁見智,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中國過去長期實行科舉取士,讀書就是為了考取功名陞官發財,這樣一種“官本位”的方針,勢必導致人們把聰明才智都用在謀求官職上,真正肯潛心研究學問的人越來越少。可以説,“官本位”至少是扼殺中國科學發展的罪魁禍首之一。
今天,中國的科學正在重新取得巨大進步,它需要更寬鬆的氛圍,更純粹的學術。如果不徹底清除存在於科學界的“官本位”,不革去壓在科學家頭上沉重的“烏紗”,把學術從官僚桎梏中解放出來,那麼,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就會面臨阻礙。
因此,就整個中國科學界來説,整頓學風,清算“官本位”,乃是當務之急;就廣大科研工作者個人來説,輕“烏紗”重學術,方是學者本分。李振聲先生獲獎受之無愧,人們應該祝願他取得更大的科研突破,而不是當更多的官。(鄧清波)
責編:斯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