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泉州市的《每週文摘》上刊登了一則徵婚啟事,60歲的老人蘇溫松要尋找一個年齡相當的老伴兒,刊登這則徵婚啟事的不是蘇溫松老人自己,而是正在廈門大學讀書的,老人的孫子蘇福龍。這則徵婚啟事一登出來,就像一聲驚雷,在老人的家裏炸開了。
大女兒 蘇秀貞:“我第一個就反對,我回去以後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我老媽過世不多久啊,我侄兒就急急忙忙幫他找一個老伴,怎麼出個不孝子孫?怎麼會這樣幫我老爸找個老伴,我就會這樣想。”
二女兒 蘇偉紅:“我媽媽當然才是我親的媽媽了,後來的就不知道怎麼樣的,當然媽媽是什麼人都代替不了的,肯定有一種想法了。”
蘇溫松老人的家是遠近聞名的和諧家庭,子女非常孝順,每個週末全家都要一起聚會,這是蘇家十幾年雷打不動的規矩。蘇溫松老人和妻子楊淑治更是四十五年相如以沫,雖然夫妻倆因為工作原因聚少離多,但妻子楊淑治卻不惜付出,承擔了所有的家庭重擔,為的是讓丈夫體會到家有賢妻的溫暖。
蘇溫松:“白天上課,晚上備課,備課以後已經十點鐘以後才能夠返回家,回家還不能睡覺,回家她還要為這些孩子去溪邊洗衣服,要洗到十一點多鐘才回來,困難的情況大家共同克服,其實也是非常有感情的。”
退休後,蘇溫松有個心願,他想陪伴妻子去各地旅行,補償妻子幾十年操持全家的辛勞。
蘇溫松:“她承擔的任務,克服的困難比我大,按照我們的小家庭就是她的功勞比我大,所以我應該給她彌補以前欠缺她的,現在要給她補上來。”
就在夫妻倆準備享受天倫之樂時,殘酷的病魔奪去了愛妻的生命。老人和妻子相伴一起的小小願望終究沒有實現。
孫子 蘇福龍:“奶奶去世後,爺爺就像失去了一個很大的精神支柱,他説上天不公平,
他説奶奶辛苦了大半輩子,剛要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奶奶就撒手西去,如果現在他突然病了,叫我們不要去醫治他,他説就讓他也跟著奶奶一起去。”
蘇溫松沉浸在喪妻的悲痛中,妻子當年用過的東西總是在他眼前浮現,只有懷念妻子的時候,老人的心裏才稍有一絲安慰。然而,這個家因為不再有女主人的氣息而失去了生氣,連老人自己也成為了空殼。
蘇溫松:“腦子裏就是想她沒死之前,我們的生活非常幸福,非常熱鬧,想她是怎麼和我們同甘共苦,就是想這些事情,其它的我都不管了。”
孩子們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他們希望老人的狀況能夠好起來。
小女兒 蘇玉萍:“他就經常一個人在沉思,有時候你跟他説話,他感覺好像就是他思想就不在,他這兒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他在思念我們的母親,我們也感覺到那個時候他很消沉的,
我們也不知道他該怎麼辦。”
究竟怎樣做才能幫助老人越過這道人生的坎兒(走過人生的關鍵路口),孩子們想了一個辦法,把老人輪流接到各自的家裏去住,改變生活環境,這樣做對老人到底有沒有用呢?
孫子 蘇福龍:“在他們在的時候,爺爺總是強顏歡笑,好像很專心的和他們在一起吃飯、聊天、説笑,每當他們不在的時候,爺爺又陷入到一種悲痛之中。”
蘇溫松:“感到非常的孤獨,連一個人來跟我講話,講一句話都沒有,整棟樓房都是空蕩蕩的,很靜,一點聲音都沒有。”
老人越來越孤獨,孩子們上班,不能陪伴在老人的身邊,白天,老人幾乎很少説話,在很長的時間裏他必須獨自面對空空的房間。平時愛看的電視節目也看的心不在焉,他總是呆呆的坐著,不知道在想什麼。
蘇溫松:“很孤獨、很苦悶,就是這樣感到很孤獨,很苦悶人活著跟死去有什麼兩樣。”
孩子們注意到老人的身體和精神是每況愈下,可是誰都沒有辦法,就在這時,孫子蘇福龍提出,給爺爺徵婚。家裏人聽到這個提議非常吃驚,最讓家裏人不能接受的是孫子從小是奶奶一手帶大的,和奶奶有著深厚的情感,這孫子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大女兒 蘇秀貞:“她奶奶是很疼他的,我侄子一個是孫子、是家裏的第一個孫子,她很疼很疼他。”
是什麼原因讓蘇福龍下定決心,一門心思的給爺爺徵婚呢?
孫子 蘇福龍:“再幫爺爺找個老伴,其實不是為了忘卻奶奶,爺爺當時最需要就是要有個人,有個志同道合的人能夠去開導他,能夠去把他從喪失奶奶的這種悲痛之中把他拉到正常的那種生活狀態之中,才不會辜負我奶奶臨終之前對我們所説的,一定要好好地照顧爺爺
讓他晚年更幸福一點。”
就是因為對丈夫的這份深愛,楊淑治在臨終前才交給孫子這份囑託。然而,子女們對母親也有著無法割捨的愛。蘇福龍的提議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子女們在感情上無法接受自己的父親再找老伴兒。
二女兒 蘇偉紅:“我媽媽很關心我們五個兄弟姐妹,什麼點點滴滴、生活的點點滴滴她都關心得到從頭到腳,都很關心,當然我們是會有種心情了,換成別人也是會這樣的,想起來我還是會傷心的。”
大女兒 蘇秀貞:“沒地方再去找像我老媽這樣疼我們五個兄弟姐妹都一樣的,每個家庭她都管的很好,對我們的付出太多了。”
在兒女們的心裏,還有一個不願提起的顧慮,
大女兒 蘇秀貞:“再找一個會不會好像有點,就是説我老爸工資很高。那肥水就會流到別人的田裏了,以後我老爸百年以後錢財就會流到別人的地方,去別人的家庭去了,所以我第一個就去反對到底。”
兒女們並不是要把父親的家産留給自己,而是無法接受父親和母親一輩子奮鬥的家業被一個陌生人佔有。讓兒女們沒有想到的是,就連老人自己也不贊成這樣的提議。
蘇溫松:“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你要再找一個老伴要找像我以前愛人那樣的,那是很難的,能夠互相理解、互相諒解,要找這麼一個人是很難的。”
就在這時,一件小事刺痛了兒女們的心。
孫子 蘇福龍:“國慶節回來的時候,我喊了一聲説爺爺我回來了,但是沒有反應,然後我又敲了敲門説爺爺我回來了,還是沒有反應。”
老人究竟怎麼了?蘇福龍慢慢走近老人,才發現老人一遍遍撫摸著妻子生前的相片,一直看,一直看,臉上挂滿了淚水。那一瞬間,讓兒女們再也不能忘記。他們無法再去等待,他們要衝出思想的障礙,幫助老人找回幸福。
孫子 蘇福龍:“那一剎那間我發現才短短的三個多月沒有見到爺爺,爺爺的頭髮白了很多,如果沒辦法把爺爺把他拉到原來奶奶在的那種精神狀態,那在不久的將來爺爺可能就會伴隨奶奶而去。”
老人的精神狀態深深的觸動了兒女們,大家覺得不能再眼看著老人在痛苦中煎熬,所有的顧慮都比不上老人的健康重要,
小女兒 蘇玉萍:“為老爸,只要對老人家身心健康有好處的,子女也是責無旁貸的去支持他,就是這樣。”
兒女們不再反對給老人徵婚,他們希望老人能夠找到志同道合得老伴兒,讓自己的精神不再孤獨。
大女兒 蘇秀貞:“如果沒再幫他找一個(老伴),老人家更苦一個人更孤獨,再説他晚年也不幸福,就是我們再孝順都沒辦法在他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去端水、端飯,我們就不可能了,因為我們都要上班,連我侄兒他都不反對,他都支持我老爸再婚,我再這樣就感到對不起我老爸了。”
全家人形成一道同盟,幫老人徵婚,而就在這時,孫子蘇福龍收到了徵婚者的回信。
孫子 蘇福龍:“四十多位有回信過來,想問問爺爺的具體情況,也就是説住房有多大一個月,退休金有多少,我們這些晚輩一個月能夠再給我家老爺子多少,幫你家爺爺找個老伴能不能把她戶口牽過來,你能不能幫我找個工作,有類似的很多形形色色的回信。”
雖然收到了來信,但是蘇福龍卻覺得很失望,來信人明確的物質要求和他們為老人徵婚的初衷完全不同,也許真地像老人自己想象的那樣,根本不可能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徵婚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到底能不能為老人找到志同道合的老伴呢?
孫子 蘇福龍:“我説奶奶如果你有在天之靈的話,你一定要幫我找一定要去幫我找一個能夠照顧爺爺的,能夠和我們全家人都能夠融合在一起的。”
就在這時,一封上海的來信,讓全家人看到了希望。
孫子 蘇福龍:“有個婆婆寫信過來,我覺得她寫的信文采斐然,講的很好,她説她沒有想到是孫子為爺爺找老伴,但是她能夠想像得到這個家庭一定是一種很寬容,很有人情味的那种家庭。”
最讓爺爺高興的是,婆婆也是老師,大家隱約覺得,婆婆和蘇溫松老人在冥冥之中是有緣分的。徵得爺爺同意後,全家人邀請婆婆五一節在廈門見面。
孫子 蘇福龍:“婆婆在信上也告訴我,就是説她想來到時候,如果沒有特別的大事,她會來當時我心裏也很開心,我覺得這個婆婆挺好的,如果他們能成的話,那應該就是這個婆婆。”
時間離五一節越來越近,姑姑們為上海婆婆準備了禮物,爺爺破天荒的打扮一新,大家特意收拾好房間,在心裏期盼婆婆的到來,然而,婆婆卻沒有來。蘇福龍收到了婆婆的最後一封來信。婆婆説,她很羨慕爺爺有這些孝順的後輩,理解老人喪偶之後的悲痛,能夠有度量接受老人再婚,她真得很想來。
孫子 蘇福龍:“她在信上告訴我説她子女反對,死活反對她,在信上説死活反對他們,也可以在物質上儘量地滿足這個老母親,就是這個婆婆,但是他們沒辦法去接受老母親再去找一個老伴,他們都沒辦法去接受他們,所認為的這是一種傷風敗俗或者説很丟面子這件事出來。所以她説當時在回這封信的時候,寫的時候她很傷心。”
婆婆沒有來,全家人有些失望,蘇福龍還是繼續努力的幫老人尋找幸福,就在這時,全家人通過介紹認識了蘇溫松老人的學生許秀墜,許婆婆曾經是蘇溫松老人的學生,四十年前,當許婆婆還是培元中學的學生時,就非常敬佩蘇溫松老人。
許秀墜:“我對蘇老師,我是沒有什麼考慮,因為以前(我們)是師生關係,已經知道他的個性了,他都不是説話不算數的人,他是做事負起責任的人。”
許婆婆和蘇溫松老人一樣,在幾年前失去了老伴,她最害怕的就是孤獨,平時一閒下來就會心慌,平時子女上班了,她就一個人坐在公車站看著來來往往的車輛和人群。
許秀墜:“像一隻孤獨的鳥自己飛出去、飛進來、飛出去、飛進來,整天都沒精打采的,走路也不想走了,出去也不想出去了,有時什麼事也不想幹了,還會躺在床上哭。”
因為有著同樣的境遇,許婆婆更加懂得蘇溫松老人的感受,一有時間就去老人家裏幫忙,不知不覺中,老人的廚房裏有了熱氣,有了新做的飯菜,老人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封閉多年的心門一下子打開了。
孫子 蘇福龍:“我曾經不只一次看見他們兩個人拉著手去超市、一起去買菜、去購物。
爺爺現在的生活狀態又恢復到了奶奶去世前的那種精神狀態,這是我們晚輩覺得很欣慰的,
也是一直想看到的。”
在兒女的幫助下,蘇溫松老人衝破了世俗的偏見,找回失去的愛情,重新建立家庭,現在,無論去哪,蘇溫松老人和許婆婆都是形影相伴,兩個老人找回了生命的活力。
蘇溫松:“我要不是找這麼一個老伴,可能老蘇你今天就不在了。”
再婚,讓蘇溫松老人和許婆婆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他們用愛支撐著彼此,勇敢地走出孤獨和絕望,找到了心靈的歸屬。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杜鵬:“如果子女能夠幫助他再婚,如果老人有這方面要求的話,我想它可能給老人帶來的滿足感是子女給他多少錢它替代不了的,所以我想從老人的需求出發,怎麼樣使讓老人能夠生活的更好,這是一個終極的目標。”
"少年夫妻老來伴",年老有"伴"是一個人晚年幸福的保障。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喪偶之後,老年人怎樣健康的度過漫長的人生道路?這不再只是社會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是我們每一個家庭應當面對的現實。
《新婚姻法》第19條規定:通過書面約定的方式解決婚前財産和婚姻關係存續期間所得財産的分割,是解決老年人再婚財産問題的具體措施。
對老年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關愛,他們的晚年生活會更幸福。
責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