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貞觀長歌》再引戲説之爭 學者基本持肯定態度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4日 08:12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13日專電(記者邱紅傑)正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的82集大劇《貞觀長歌》,在收視率攀高時,也引發了觀眾對劇中史實的疑問以及關於“正劇和戲説”的爭論。

  《貞觀長歌》以長篇巨制演繹了唐朝貞觀年間的歷史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國家未定,百廢待興,而內外矛盾激烈,李世民勵精圖治,發展生産,增強國力,打敗北方強敵,實現國家大一統。此後,唐太宗致力發展經濟,實行民族團結政策,冰釋幾百年間兵戈相見的矛盾,在廣闊疆域內各族人民和睦相處,進一步實現了民族融合共建強國,成就了“千古一帝”偉業。劇中還塑造了大量著名歷史人物,以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曲折的宮廷政治鬥爭和愛情故事,展示了一幅多彩的盛世畫卷。

  《貞觀長歌》開播不久即遭批評,焦點主要是劇中虛構了不少沒有詳細史實記載的內容,比如在史書上只有一句話記載的安康公主變成了唐太宗最為疼愛的掌上明珠,太子的年齡也從幾歲的孩子變成了青年。網上也有指責説,開明賢惠的長孫皇后被塑造成了一個無知的深宮怨婦,走了“戲説”的路子。

  或許種種爭議讓這部長篇歷史劇愈發引起關注。據索福瑞收視統計,《貞觀長歌》前兩天的收視為5.45%,在央視一套近期的電視劇中基本處於中上等的位置,有4個省會城市的平均收視率超過10%。全國平均收視份額已經超過12%。

  有意思的是,作為觀眾的歷史學者卻對這部大戲抱以肯定和寬容的態度。“很多觀眾提出了有意思的問題,説明觀眾是有歷史知識的。但歷史劇首先是劇,然後才是歷史。”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唐史學會會長張國剛説,一個劇本最重要的是要有創作,要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要有戲劇衝突。首先,它必須感人,其次,它應該從主體上符合歷史的真實性。

  作為一名唐朝歷史研究者,張國剛認為,《貞觀長歌》的有些情節是創作的,但它主體上是符合歷史真實的,這是近幾年最好的歷史劇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李斌城認為,從歷史劇産生以後,關於歷史劇和歷史的關係,始終有爭論,現在大家基本上認為歷史劇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戲説,再一種是正劇。戲説的實際內容有很多沒有根據,甚至完全是相反的。正劇是指劇裏面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都是有歷史根據的,但是又不局限于歷史。

  李斌城説,歷史是一種科學,歷史劇是屬於一種藝術創作,這兩者是有區別的。《貞觀長歌》裏面的歷史人物都是有史料記載的,而且圍繞他們展開的一系列事情發展都是有根據的。同時,《貞觀長歌》裏面又虛構了一些人物,但電視劇裏面的虛構是完全正常的,沒有這些虛構就不能稱之為歷史題材的電視劇。

  劇中扮演太子的青年演員萬弘傑對記者説,如果一開始把一個8歲的小孩推到舞臺上,就不太好表現廢立太子的衝突,所以把他重新塑造為一個青年形象。此外,安康公主在史書上的記載只有一句話,但編劇把她豐富成了一個立體完整的唐代女性形象。

  對此,張國剛、李斌城等歷史學者也給予寬容的態度。張國剛説,史書上描述不多的人物,可以給戲劇創作人員很多的發揮空間。觀看了《貞觀長歌》之後,李斌城認為,這部電視劇的服裝、化粧、道具都很到位,展現了當時真實的衣食住行狀態。片中沒有出現凳子,因為人們都是席地而坐的,更沒有出現戴著宋代官帽、穿著明代官服的錯誤。

  “總的來説,這是一部優秀的歷史正劇。”李斌城説。(完)

責編:阿布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