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中國國家博物館就要閉館擴建了。1月20日結束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優秀作品展”,成為國家博物館閉館前的最後一個展覽。此後,國家博物館將於2月全面閉館,4月開始進行為期3年的擴建工程。
2003年掛牌的國家博物館由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併而成,目前的建築始建於1958年,竣工於1959年,屬於國慶10週年北京十大建築之一。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透露,新館的設計方案已處在細化階段,將於2007年春節前後正式向社會公佈。改擴建工程將於2010年完工,屆時國家博物館面積將達到19.2萬平方米,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但是,與大英博物館那些國外響噹噹的國家博物館相比,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其館藏數量、展覽內容、管理模式、與老百姓的親密程度上,顯然還有一段路要走。
“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世界各大著名博物館相距甚遠”,一位業內權威人士介紹,僅就藏品而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品330萬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逾百萬件,國家博物館藏品僅有62萬件,其中20萬件還是大量重復的錢幣;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數只及故宮的1/5,與人們心目中“它將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祖廟聖殿;它將是十三億華夏兒女的精神家園”的期盼也相距甚遠。
國家博物館的前身是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被當作一個教育機構,藏品按時間順序擺在一起,沒有任何變化,因此,人們覺得博物館去過一次足矣。與此同時,一批現代化程度很高的博物館陸續在北京出現,如首都博物館新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甚至包括一些企業和私人興辦的博物館,如保利藝術博物館等,人們的目光逐漸被新博物館所吸引。
國家博物館社會宣教部主任黃琛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顯示:2006年到國家博物館參觀的人次達231萬、2005年為254萬人次、2004年為209萬人次,比掛牌前年均100多萬人次的參觀量增加不少。儘管如此,“到博物館去”並沒有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大多數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一年也去不了一回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館長葛瑞格先生去年來華訪問時表示:“在我看來,一個成功的博物館應該有能力吸引同一個觀眾一次又一次地回來參觀。觀眾會認為,博物館的藏品就是屬於他自己的,他甚至可以像使用自己的東西一樣去使用這些藏品。另外,除了教育觀眾,告訴他們藏品背後的文化背景,還應該能令參觀的人感到愉悅。博物館應該是人們普通生活的一部分。”
“中國最好的東西都是通過考古發現的,而中國的博物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把藏品當作寶貝一樣藏著,設立的固定陳列與館藏相比,簡直是滄海一粟”。曾經在歐洲做過博物館學訪問學者的中央美院文化遺産學系教授劉軍説,博物館的展覽主要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叫長期陳列,一部分是臨時展覽。“現在我們的博物館大多把重點都放在臨時展覽上,特別是近年來,博物館經常使用精品戰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觀眾參觀,而從長遠來看這並不是辦法。”
劉軍説,巴黎盧浮宮幾千件世界名作每天放在那裏,天天和老百姓見面,人們的獵奇心理就不那麼強烈,觀眾反而更能夠靜下心來,去發現藝術品中真正的文化價值。“中國的博物館也應該把自己最好的館藏拿出來,做長期陳列。”
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馬英明表示,在擴建的3年裏,國家博物館不會讓這些館藏文物塵封,將採取各種措施,如借展、巡展等方式儘量予以彌補。據悉,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國家博物館將會選擇部分文物以主題展覽的形式在首都博物館進行展覽。
責編:曹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