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傳統食品──年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21日 14:04 來源:CCTV.com

    東埠頭年糕的來歷有這樣的傳説:相傳在春秋末年,吳國名將伍子胥把守蘇州,他臨死前對部下説:“如果國家有難,百姓斷糧,你們可到城墻下挖地三尺,便可得到糧食。”伍子胥死後,蘇州城被越國兵馬包圍,城中斷糧,餓死不少人。這時候,有的士兵想起了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墻,挖了三尺多,果然挖到了可以吃的“城磚”,才不致餓死。蘇州城內的饑民也去挖城墻,大家也都挖到了可以吃的“城磚”,饑民中有一個姓年的商人,他是慈溪東埠頭人,也挖到兩塊城磚,他吃了一塊,還有一塊便當作寶貝似的藏起來,晚上墊着當枕頭。不久蘇州被越兵攻下了,這個商人便帶着城墻回到東埠頭。原來,當年,伍子胥看到吳王夫差荒淫無度,腐敗透頂,料想必定亡國,於是在修築城墻時作好了屯糧防饑的準備。他貯藏在城墻下的城磚都是蒸熟的糯米粉壓成的,這種糯米磚十分堅硬,長年不變質。嚴某為了紀念伍子胥救命之恩,也學着磨粉,蒸粉舂制年糕,由於糯米不多,便用晚米代替,沒想到用晚米制的年糕比糯米粉質更好,於是用晚米做糕上市,頗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年某有三個兒子,他的大兒子、二兒子不久分居慈城,鳴鶴,僅留小兒子在身邊,但是他們都不忘祖訓,每年年底都磨粉蒸粉舂年糕。這樣慢慢推廣開來,東埠頭、慈城、鳴鶴就出産年糕了。後來,經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做年糕的晚米也先浸幾天,燥磨改成水磨,手工改為機制,於是年糕的質量越來越好了,速度也越來越快了。

    年糕寓有“年年高”之意,所以人們在歲末年初,食用或祭祀,都得用上年糕,以沾來年勝過今年的彩頭。

責編:張瀛瑩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