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正月十五大似年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安徽淮河兩岸,舊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説法。
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城鎮吃糯米湯圓和酵子茶;農村則將威饃切成小塊(稱“蜇子”)、長塊(稱“布袋”)充作晚飯,以示農業豐收在望。晚飯後,兒童打著各式各樣的燈籠,相互比賽,看誰的燈式樣新穎;燃放花炮或焰火。照例耍龍燈、獅子滾繡球、高蹺、抬哥、花棍、花燈、傘燈、旱船、獨竿轎等等,並且由鑼鼓樂隊領先。人們若想請藝人表演,可燃放一串鞭炮歡迎。這種熱鬧場面,往往從黃昏持續到深夜。
與眾不同的是,元宵晚娛樂活動中,女角由男青年扮演,有的還用木頭做些假“三寸金蓮”套在腳上,扭扭擺擺。這些假女郎(稱“臘花”)如果扮相好,歌喉婉轉,唱得一口好曲子的,更受觀眾歡迎,演至半夜時,人們會端出茶點、果品招待演員。演員的內容,一般必通俗易懂、音韻響亮而順口的民間戲文、歌謠為主,其中,有的唱詞也含有不甚健康、庸俗和封建迷信的色彩。如今,沿淮一帶的元宵花燈式樣已推陳出新,演出娛樂的內容豐富而健康。
責編:張瀛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