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馬家爵》,今天你看了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7日 10:56 來源:東方網

  昨晚,一部由在校大學生自編自導,以大學校園犯罪為題材拍攝的DV電影───《馬家爵》,在西北政法大學長安校區放映。這是繼青島之後,在西安高校內的首場放映。(12月3日《華商報》)

  不是大片,絕少娛樂的喧擾和場景的震撼。但能吸引3000挑剔的學子觀眾,此片所富含的社會警示意義不容忽視。在公眾輿論以促狹的調侃趣味過多關注有關大學生的負面新聞的情勢下,這部由在校大學生自編自導和以馬加爵為原型的DV電影彰顯了當代大學生令人感佩的另一面:深刻的自警自省和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意識。

  如果説這部電影出自專業導演,其教化意義仍然不脫填鴨式道德説教的模式。但這部片子出自大學生的自編自導,顯然具有了自警自省的深刻內涵。影片顯然以“馬加爵事件”為素材,名字上的一字之差説明了導演的良苦用心--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即在馬加爵原型的基礎上添加了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其他怪現狀。這使得本片不再是對一齣悲劇的白描式敘述,而是典型化的昇華,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3000多觀眾的觀看,更顯劇情打動了觀眾,引起了學子們的心靈共鳴。魯迅先生説:“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自己。”解剖自己,必須具有沉勇的自我反省的精神,將積澱于自己或屬於自己群體中的陰暗面暴露在陽光之下。大學生導演《馬家爵》就是自我解剖和暴露校園陰暗面的有益嘗試,充分説明了大學生們不護己短,勇於自我曝光的決心和勇氣。

  在專業導演們要麼玩純藝術的後現代主義的小電影,要麼潛心於豪華的“申奧”影片時,電影已經誤入了功利主義和大眾娛樂的歧途。而這部樸拙的DV短片絕少學院藝術的精雕細琢和形式主義的豪華鋪陳,只是給社會和學子們真實再現了那悲劇性的一幕。對社會而言,不能遺忘此類悲劇是淺層次的,如何避免校園悲劇重演才是第二位的,而如何讓學子們健康成才,塑就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適應能力的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對學子們而言,則是如何從馬加爵的悲劇中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覺適應社會。筆者沒有觀看這部片子,但能感受到這代大學生透過片子想要傳遞的社會責任意識。

  必須厘清的是,這部影片也有助於改善全社會對大學生的偏見。

  當馬加爵殘害同窗的慘劇曝光之後,社會一片譁然。公眾聚焦的是對馬加爵的道德辱罵但獨獨忽視了這場悲劇的內源性因素:一是教育體制的缺陷和瑕疵所帶來的高價學費困擾以及學校缺乏心理輔導和人文關懷的潛在隱憂;二是社會階層分化所帶來的財富懸殊給高校學生心理上增加的沉重負擔;三是就業形勢的蹇窘給學子們帶來的未來迷茫。這一代“奔奔族”大學生,較之擁有“鐵飯碗”的前代大學生們,所承載的各種負荷都是難以想象的。但公眾習慣以精英的慣性意識嚴苛要求大學生們在學業和道德品質上循規蹈矩和完美無缺,而年長一代更習慣以魯迅筆下“九斤老太”的心理將自己的時代視作完美,而對下一代的言行視作叛逆,從而滋生“一代不如一代”的哀嘆。這也正是將“馬加爵”現象被誇大,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一些負面現象加以道德指責的主因。

  這部具有反省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影片給公眾提供了評價當代大學生的另一視角,化解公眾偏見,使社會了解全景和真實的大學生。需要説明的是,在多元圖景的社會現實下,全社會也要對面臨巨大競爭壓力的大學生們多些寬容和鼓勵。(張敬偉)

責編:郭翠瀟

1/1頁
精彩專輯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多哈亞運